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江滢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明确提出“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内需发展动力”。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实行更高水平开放,能够为深挖国内需求潜力、拓展扩大最终需求提供强大动力。
深层次改革,为扩大内需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改革增进市场活力,推动企业投资。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通过紧紧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实现产权有效激励、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企业投资信心。另一方面,改革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居民消费。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是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大幅提高居民收入,为居民“能消费”夯实基础。同时,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入,推进民生领域重大改革和制度建设,推动消费者权益保护改革,为居民“敢消费”提供保障。
高水平开放,为扩大内需注入新的活力。一是促进消费投资,扩大内需规模。进口大幅增加有利于满足我国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从而促进消费;外商投资迅速增长,成为推动我国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二是利用国际高端要素资源,提升内需发展效率。通过先进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高技术产业的外商投资,以及在高科技领域的海外并购,引入技术、资金、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有利于弥补产业链供应链和生产投资短板。三是提升供给质量,满足国内需求。进口结构优化,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利用外资增长,不仅直接增加了高质量的商品和服务供给,还通过竞争效应促使国内企业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消费需求的适配性,满足我国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四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释放内需潜力。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从东部沿海地区开放为主,转向沿海、沿边、内陆的协同开放,能够推动中西部和沿边地区发展,释放这些地区的内需潜能。
深化改革需要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为高水平开放奠定基础;制度型开放要求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倒逼深层次改革。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为内需发展增添强大动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
第一,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在消费类型方面,服务消费是我国消费规模扩大和结构升级的重点领域,而该领域准入限制较多,制约了服务消费的增长。应根据行业特点放宽或取消服务消费领域的准入限制,释放服务消费潜力。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随着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消费欺诈、劣质产品、价格不合理、消费者维权渠道有限等消费者权益受损问题层出不穷,打击了居民消费信心。对此,需要健全新型监管机制,建立假冒伪劣产品惩罚性巨额赔偿制度,强化重点商品和服务领域价格监管,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
第二,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当前,投资主体转型升级的能力不足和方向不明确、投资审批耗时长和效率低、融资难融资贵等投资困境仍然突出,进一步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由之路。首先,加大对民间投资支持和引导力度。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两新一重”和补短板领域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其次,完善投资管理模式。推进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投资审批数据部门间共享机制。最后,健全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直达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
第三,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土壤,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必然要求。首先,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完善生产许可制度,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其次,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加强产权保护和激励,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加强数据、知识、环境等领域产权制度建设。最后,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公共信用信息同金融信息共享整合机制、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消费信用体系等信用机制建设,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第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首先,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扩大重要商品和服务进口,支持优质商品、关键技术、重要设备及零部件、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等商品和服务进口。持续提升利用外资水平,支持外资企业扩大中高端制造、高新技术、传统制造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资。其次,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积极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打造高水平、宽尺度、深层次的开放高地,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再次,优化对外开放布局。在国际层面,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扩大双向贸易和投资,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共同拓展第三方市场。在国内层面,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协作互动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示范效应,加快培育更多内陆开放高地,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陈江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