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盖凯程(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韩文龙(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激发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的必由之路。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领域,数字经济能够助力关键性技术实现突破、发生质变,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进而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数字经济重在催“新”提“质”
数字经济为生产力三要素的更新提供基础。首先,数字经济时代,劳动者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技能,有助于不断提高其素质与技能水平。并且,数字经济催生了大量新兴职业,为劳动者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了掌握新科技、拥有新技能的新型劳动者。其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劳动资料实现智能化升级,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精准,在劳动资料更新和生产过程优化的动态调整下,数字经济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迭代更新的劳动资料。再次,随着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还促进了跨界融合和创新发展,使产业界限更加模糊,劳动对象的范围得以延展,进而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数字经济不断更新生产力三要素,实现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新技术的劳动资料、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的创新性配置和全方位优化组合,进而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数字经济为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支撑。第一,数字经济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和丰富的数据资源,数字平台推动了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催生更多新技术提供了支撑。第二,数字经济催生了众多新兴产业,以数字产业化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涵盖了数字技术当前与未来发展方向,并有效牵引其他领域和行业发展。同时,产业数字化加速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并不断促进产业链的优化整合,进而不断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潜能。第三,凭借数据驱动的研发创新、数字技术的融合应用、数字平台的推广普及以及产业链的数字化协同,数字技术作为底层逻辑与各个领域深度融合,成为量子信息和类脑智能等新产业、虚拟生产和万物互联等新模式、原创性和颠覆性技术突破等新动能的技术支撑,对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领域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
数字经济为高质量、高品质、“质”优势提供基石。随着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数字经济通过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提高了产品精度,实现了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和精准化、个性化服务的统一,加快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数字经济凭借数字技术、数字平台能够实现长尾效应和精准控制,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并推动绿色生产与循环经济发展。此外,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数字经济通过优化生产流程、精确用户画像、强化品牌建设等方式,不断增加企业的国际认可度和品牌竞争力,为打造“质”优势提供了坚实支撑。
多方协同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第一,以数字技术突破为抓手,增强新质生产力发展驱动力。数字技术是科技创新的重点,也是实现其他先进技术创新以及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基础。一方面,要加强和优化数字技术突破与供给。针对国家战略需要,聚焦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部署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大对中长期研发周期的支持,鼓励并保护原创性数字技术创新成果。打造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高水平数字创新平台,利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推动重大研究项目和关键技术攻关。另一方面,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技术突破基础。在数据供给领域,完善市场机制,推动数据要素开放共享。在算力优化领域,以超算中心与云计算资源平台建设为基础,推动大规模分布式存储和弹性计算等技术创新。在算法应用领域,以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以及人工智能建设为关键,优化算法矩阵,并运用算法模拟现实,实现生产生活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第二,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激发数字技术发展潜力和打造新质生产力核心优势的重要载体。首要的是积极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基础研究创新成果为依托,着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和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推动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加强核心算法研究,并将其与新能源汽车、电子商务、金融和医药等多领域结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开花。此外,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建设,构建各具特色且优势互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数据是算力算法的基础,算力算法发展又为数据网络更新提供动力与支持,要大力推进数字产业集群建设,利用产业间溢出效应实现产业升级,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
第三,以未来产业前瞻性布局为引领,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先机。对未来产业进行前瞻性布局规划,是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先机的主要抓手。把握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趋势,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以及科研条件的差异化特征,有针对性地设计未来产业发展蓝图,构建起全国各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培育且优势互补的产业链条,畅通数字技术研发、转化、应用渠道,打造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充分利用我国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围绕数字产业发展要求,构建应用导向的科研创新平台,加强交叉学科融合创新与开放合作,强化技术攻关,依靠关键数字技术突破形成先进技术优势,引领、推动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第四,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基础,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产业发展的主体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学科设计,大力培养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拥有互联网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复合型高端人才。评价方面,要构建以科技创新质量、绩效与实际贡献程度为核心的新型评价激励机制和科学、公正、全面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考虑数字技术领域的特殊性,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多方位衡量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引进方面,瞄准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引进,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第五,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关键,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撑。打通科技创新发展的卡点、堵点和难点,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体制机制。其一,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加强科研诚信建设,依托数字平台对创新项目申请、立项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进行协调管理,推动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创造激励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其二,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助力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其三,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加快制定和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系列政策举措,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区域、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