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任慧英(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琛琛(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助理教授)
首创精神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中国共产党扎根人民、站稳人民立场的基本方法和内在要求。当下,我国正处于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挺进的重要时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根基。
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民首创精神经过历史长河的洗涤,一方面总结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完成了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中继续指导着实践发展,不断满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任务和现实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这片沃土,是人民群众信任与支持的直接体现。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也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亿万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实践探索之中。正是这些来自基层、源自实践的创新与努力,汇聚成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党的执政根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都是紧密依托于人民群众这一最广泛、最深厚的实践基础之上的。人民群众是基层社会治理中最富有活力的主体力量,只有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汲取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力量,人民群众才能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才能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成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引领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间加强团结与合作的现实需求愈发凸显,为国际合作开辟了新的空间与机遇。与此同时,一场新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酝酿之中,预示着全球竞争的新格局即将形成。对于各国而言,把握这一时代机遇,通过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以及综合国力,来提升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变得尤为关键。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人民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只有依靠人民的创造力与智慧,才能推动国家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更多元化、更高质量的创新与发展机会。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标志着在中国经济实力跃居世界前列的同时,民众的物质需求已相对稳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已超越单一物质层面,延展至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教育普及、社会公平、正义彰显、安全保障及生态环境优良等全方位、高品质、多层次领域。因此,人民群众不仅是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辉煌成就的见证者与受益者,更是这场伟大实践的积极参与者和塑造者。在持续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进一步激发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与潜能,鼓励他们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维度上不断创新与贡献,从而更好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谋划发展、推动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是人民群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这就决定了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鲜明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原则,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落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我们党部署经济工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都要牢牢坚持这个原则。
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既体现为收入的日益增长,也体现为安全感、幸福感的普遍提升,以及不断升级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切实满足。从民生福祉角度看,这种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不仅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普遍提高,而且体现为社会保障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整体进步。可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为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指明了方向。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的创造性活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科学技术事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优化创新环境,加强鼓励,才能持续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持续发展,从而让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让我国在高质量发展上迈出坚实步伐。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这就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为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这就表明,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我们党保持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重要法宝,是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的重要动力,是推进党的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在探索与实践中,中国人民自主选择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条独特道路,这不仅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面向未来的坚定信念。与此同时,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与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源,构成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深入发展的坚实基石。中国式现代化的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汗水,他们的创造力是这一伟大事业不可或缺的内驱动力,不仅为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更成为推动事业蓬勃发展的内在引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广大人民的精神力量。秉持人民至上的理念,不仅深刻体现了对中国悠久历史中民本智慧的继承与超越,实现了传统民本思想在现代治理体系下的创造性转化;同时也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的生动实践,通过守正创新,赋予了人民主体论新的时代内涵,也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稳定推进和深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源泉。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才能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课题。中国共产党强化人民历史主动的方式和方法因顺应时代之需和现实之要而发生改变,一代代中国人发挥历史主动性的首创精神所进行的伟大创造性实践,推动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共同理想不同程度的实现。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密团结亿万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与魄力,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也启示我们,唯有深刻洞察历史与时代的脉搏,勇于担当,敢于创新,以“敢为天下先”的壮志与不懈探索的毅力,主动作为,方能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稳步迈进,共同书写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