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胡桂芳(安徽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核心,继续释放出推动包括中药材在内的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部署了8方面21项重点任务。作为兼具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属性的中药材产业,包含了植物、动物、菌物、矿物药物以及海洋药物等多个庞大系统,正在国家政策框架下迎来多重变革。站在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需要系统化综合施策,从发展理念到政策创新、从标准化生产到产业链延伸、从科技赋能到市场秩序重塑等诸多方面发力,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因此,必须聚焦五个方面。
一要聚焦国家战略。一株草、一朵菌连着国计民生,既关乎全民健康福祉,又在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重要作用。要站在这三大国家战略的高度认识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从乡村振兴战略看,中药材作为特色农业的生力军,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展现出富民兴农的强劲动能,如中宁枸杞、古田银耳等,成为当地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列为重点任务。要持之以恒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从健康中国战略看,目前道地药材需求以年增15%的速度攀升,好药材成为好身体的刚需。但是,中药材还不同程度存在外源性重金属和农残超标、道地药材不地道、有效成分不达标等问题。因此,要从护航全民健康的视角认识中药材产业发展,以信得过的质量增强消费者信心,筑牢健康中国大厦基石。从“一带一路”倡议看,目前中医药已进入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既增进了各国人民的健康福祉,也促进了中医药与国外传统医学的文明互鉴。但是,中药材“出海”还面临中西文化和标准差异、政策壁垒,部分出口中药材的质量问题也影响国际市场的信任度。要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以高超的智慧、多元化战略和高质量产品,推进中药材持续“出海”,服务周边和“一带一路”发展,唱响“好药材中国造”的时代强音。
二要聚焦道地药材。高质量发展在中药材领域的具象化体现,是首推道地药材的高质量发展。作为中药材里的优质品种,道地药材因特殊的地理、气候、土壤、水源条件和种植传承,成就了其品质的独特性和稀缺性。目前我国道地药材仅占药材种植总面积的50%,亟须加快发展。要统筹推进七大道地药材产区150种药材的高标准种植,同时抓好小宗道地药材的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林草中草药和食药用菌,集成组装推广应用适宜于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中药材(菌物药)的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确保药材质量。坚持适区适种,指导各地结合气候资源条件以及立地条件,定品种、定产地、定标准、定规模,推行订单生产、定制药园模式,提升药材品质和供应链的稳定性。为了避免各地盲目发展、无序扩种,应借助大数据,适时发布道地药材监测预警信息,加强宏观指导,优化生产布局。重视道地药材产地、产品保护,打击假冒伪劣。建议设立道地药材专用标识,彰显使用该标识产品的特定原产地域和经过特殊加工工艺、质量监控而具有的特殊的质量特色,以法定产品标志凸显道地药材辨识度。
三要聚焦数字化变革。数字化时代,要给中药材产业装上“最强大脑”,实现提质增效。2023年全国药材智能种植面积为1200万亩,占总面积的37%,但远不能适应药农、药企对数字化变革的强烈需求。为此,可以抓好以下措施:一是运用数字化手段,加快搭建覆盖中药材种源、种植、加工、仓储到销售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近年来,南阳艾草、抚松人参等知名药材产区,通过“一品一码”实现全流程管控与人工智能赋能,促进了道地药材从有名向有实、有说服力、有权威性转变。二是利用农作物栽培模型和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药材生产栽培指导模型和病虫害预警系统,推动传统种植向数据驱动的精细化模式转型。如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构建三七智能栽培模型,药材有效成分提升28%,道地性控制达到98.7%。三是运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持中药材产业链,建设高水平数字化农场、工厂。浙江等省份率先培育菌药类数字农业工厂,涌现出了浙江寿仙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灵芝、石斛“未来农场+未来工厂+未来市场”等行业范式。四是依托中药材大市场和主产区,整合数字资源,加快构建中药产业互联网。以数为媒,打通生产端、流通端、销售端各个环节,把生产者、采购供应商和消费者连为一体,提升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五是运用“互联网+新电商+新消费”方式,创新中药材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场景,让好药材会“说话”。
四要聚焦食养食疗。当前,“治未病”“食养食治”中医药文化大放异彩,以养代医、食养食疗新潮奔涌。2024年,我国新茶饮赛道增速超过300%。有关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健康养生市场规模已超1万亿元,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用于健康养生的年均花费超过1000元。食养食疗产业需要做好特殊药材物质(含药用菌)食品化大文章。一是加快菌药入食。按照食药同源、科学配伍原则,扩大中药材特别是菌物药的应用范围,精准服务不同人群的养生需求。针对国家“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通过科学配伍和现代加工技术,开发药膳食疗、休闲养生、功能饮料、轻食方便食品和新食品原料及其加工食品,特别要注重开发功能因子、含量和作用机理明晰的第三代功能性食品(全球目前第三代功能食品已占食品销售总额的50%,而我国第三代功能食品仅占保健品的10%)。建议设立功能食品技术研发专项基金,鼓励产学研合作,加强功效作用物质基础研究。二是用人工智能破壁传统食养服务。比如,在人工智能驱动的药膳餐厅,客人通过中医目诊仪等设备测试身体指标,实现“一人一方”配菜,每盘菜都是算法量身定制,拓展了食养食疗消费场景和健康体验。三是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当务之急是改变药食同源物质目录中品种数量少且更新滞后的现状,逐步将食药物质目录正面清单管理方式过渡为负面清单管理。在现行食品类别中增设“药食同源”类别,并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此外,还要加大科普宣传。相关主体应联手科普食养食疗,增强消费者对食养食疗产品的认知和信任,适时科学解读各阶段爆火“出圈”的养生产品,引导市场消费。
五要聚焦国际市场。2024年我国中药类出口达到52.81亿美元,欧洲对有机认证的中草药需求年均增长12%。但是,受国际局势影响,短期内中药材出口的成本压力将增加,但也倒逼行业向高附加值产品和新兴市场转型。要增强民族自信,强化中药材产业链多元化、贸易出口多元化,提升质量标准,加强政策支持。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政策沟通和协作,推动中药材产品标准互认和通关便利化。继续实施中药、食药用菌本土化战略,加速拓展传统医药认可度高的新兴市场。鉴于东南亚有6000万华人信奉中医,澳门连接葡语国家共同体近3亿人口,应以港澳、横琴粤澳深度合作示范区和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桥头堡”,构筑中医药“出海”新通道。重视藏药、羌药等民族中药材的开发和推介,拓展中医药对亚洲西部出口,加强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继续用好展会、国际合作项目等载体,运用文化出海“新三样”推陈出新。利用跨境电商平台,拓展海外客户资源,提高销售效率。中药材(食药用菌)行业协会应发挥桥梁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汇聚资源,组织企业“抱团出海”,共同应对国际市场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