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赵文峤(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
2025年春节档《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席卷全球电影市场,以超20亿美元全球票房位列影史前五、荣登全球动画电影榜首。《哪吒2》的成功登顶,是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纵深推进的生动注脚。党的十八大确立文化强国建设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文化强国纳入2035年远景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顶层设计持续释放政策红利。电影产业促进法等法规文件出台实施,以税收优惠、资金扶持、国际合作等举措,为《哪吒2》等国产电影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丰沃土壤。《哪吒2》不仅是“顶层设计+基层创新”有机结合的成功范例,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与跨文化传播中情感共鸣的鲜活样本,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多重启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而文化强国的建设需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哪吒出自《封神演义》等古典文学,其形象以“反抗命运”“剔骨还父”的悲壮神性为核心,而《哪吒2》在保留哪吒反抗精神特质的同时,赋予角色更鲜明的“人性”——在矛盾、偏见、磨难中实现自我成长:他不甘于命运安排,又总被命运牵制;不满既定秩序,又渴望身份认同;有怀疑、有自卑,但最终选择直面困境,哪吒寄托着每一个人格独立又渴望“改变世界、自我实现”的普通人的精神成长需要。可以说,《哪吒2》中的哪吒角色实现了传统内核与时代特质的完美融合。
当前,数字技术正迅猛发展,其颠覆性创新重构文化传承的底层逻辑,技术集群的协同有效激活文化基因的生命力。《哪吒2》中,利用3D建模技术对三星堆青铜器的形态解构,使《封神演义》中的神兽形象得以数字化重生;混天绫在参考马王堆帛画云气纹的基础上,又通过动态模拟技术还原了流动的韵律美;影片中“山河社稷图”的水墨特效,利用AI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语义分析与美学解构,通过对《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传世名作进行风格迁移的深度算法学习,生成了具有东方哲学意蕴的动态视觉语言。这些技术不仅让古老文化符号焕发新生,更建立起一套“数字转译——动态演化——价值共鸣”的传承链条,为文化创新找到了科技解法。
《哪吒2》电影中有1948个特效镜头,全国138家动画公司、超过4000名制作人员共同参与协作。这种“分布式创作网络”,打破了传统影视行业精英垄断模式,实现跨地域、跨专业协同,并向“人机协作——群体共创”演进。其模块化生产体系将线性流程拆解为并行任务:云计算分发全球1200节点完成特效渲染,成本降低了40%;AI语音合成实现多语言版本同步制作,周期缩短了60%;AI预测模型精准投放广告提升营销效率3倍。模块化分工催生“技术供应链”取代“传统产业链”,中小团队可通过技术接口参与全球分工,推动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升级,带来产业形态从“垂直整合”到“生态化共生”的深层变革。
《哪吒2》通过自主研发虚拟制片系统、AI动作捕捉2.0等核心技术,影片“山河社稷图”场景实现百万级粒子动态建模,打破了好莱坞特效技术垄断,确立全流程自主掌控能力。《哪吒2》网络传播的视频片段,其算法推荐针对东南亚“家族羁绊”、欧美“个体觉醒”等文化差异推送定制内容,使影片在170个国家实现票房口碑双赢。这种“技术标准——精准传播——柔性渗透”的新模式,通过技术中介“润物细无声”实现文化价值的全球化认同。
哪吒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天然具备文化辨识度。《哪吒2》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符号表达:哪吒的“烟熏妆”设计来源于京剧脸谱,“山河社稷图”借鉴宋代山水画的皴法,“结界兽”形象来源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的青铜人像,玉虚宫场景致敬宋徽宗传世名作《瑞鹤图》,殷夫人、敖光的武器参考越王勾践剑、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代墓铜刀,影片音效和角色配音巧妙融入世界非遗贵州侗族大歌、蒙古呼麦以及四川方言等。每一帧画面都讲述着中华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灵动,使得海内外观众发自内心的认同中华文化的魅力,让这个身披混天绫、脚踏风火轮的叛逆少年,以现代视角重构传统神话,成为跨文化传播的经典案例。
持续推动国产文化IP实现全球崛起
近年来,中国生产的《哪吒2》《黑神话:悟空》等文化IP正加速走向世界。然而,相较于全球成熟的IP产业生态,我们仍面临文化与商业融合不足、IP衍生价值发掘不充分、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不健全、人才培育不足等问题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关系未来能否实现从一个《哪吒2》爆红到一批中国电影在国际长红的局面,更是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因素。
国产文化IP要实现全球崛起,必须打破文化与商业的割裂状态,构建双向赋能的生态闭环,文化为商业注入灵魂,商业为文化拓展载体,二者协同发力。在文化赋能商业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东方美学,是文化创作中珍贵的素材。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武侠、非遗、景观等转换成吸引全球受众的潮流符号,如风靡全球的手游《原神》以东方美学吸引各国玩家,成为文化输出的标杆。在商业赋能文化方面,商业运作可以将文化IP转化为多元产品形态,覆盖更广受众,以迪士尼IP为例,其形成了从电影票房到衍生品、主题乐园、流媒体为链条的“内容——消费——体验”生态。国产文化IP的全球崛起,本质是文化软实力与商业硬实力的同频共振。这也启示我们:要以文化为根、商业为枝,才能让东方故事跨越山海,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变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目前国内电影生产已经形成策划、拍摄、制作、宣发的全链条工业体系,但国产文化IP要实现全球崛起,还必须构建文化与产业深度协同的生态系统。对标全球成熟产业体系,我国全生命周期的文化产业生态尚未形成,需要多方协同发力:在金融方面,可积极设立文化产业基金,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信贷产品,形成市场化资本支持体系;在招商方面,可加大对国内外头部文化企业的招引力度,梯度培育本土文化企业,构建多层次文化企业生态;在制度上,可积极探索制度开放,支持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建立文化产业带,积极融入全球文化产业分工。通过构建“文化挖掘——商业转化——产业培育——融入全球”的完整产业生态,培育出从一个IP到一群IP的产业生态土壤。
在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新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已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命题。强化顶层设计,以系统性思维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育的顶层架构,明确数字创意、国际传播、文化遗产数字化等重点领域培育目标。深化校企合作,推动高校设立“数字文化”“文化科技融合”等交叉学科,开设创意策划、数字特效、游戏开发、IP运营等定制化课程,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实训基地,定向输送专业人才。创新激励机制,礼遇“偏才”“怪才”,拓宽人才评定范围,建立“创新价值、社会效益、市场转化”三维评价体系,对各类有突出性贡献的人才,不拘一格给予荣誉倾斜。拓展国际视野,实施“文化出海”人才计划,选拔并资助优秀人才赴海外顶尖机构研修,重点培养熟悉跨文化叙事、掌握国际版权规则的复合型人才,推动人才培育的全球化布局。
政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各地各部门制定文化产业政策,首先要明确目标,既针对具体的产业现实问题,又体现较强的可能性和前瞻性,既考虑现有条件限制,又要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全球叙事”突破文化壁垒,规划数字文创IP开发路线图,制定核心IP制作周期、文化内核及确立全球化定位,合作推出多语言版本中国神话动画,强化电影全球性议题设置,推动中国文创叙事全球化。以“机制创新”提升治理效能,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支持长三角和成渝等重点地区协同打造数字文创产业带,统一IP开发、版权交易和海外发行规则。探索制度型开放,试点“数字文化自贸区”,优化国际版权交易和保护机制,简化衍生品进出口审批流程,运用国际通行规则保护中国文创IP商业价值,鼓励培育更多“哪吒”现象级数字文创IP,推动国产文化IP的系统性涌现、整体性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