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周明艳)3月28日下午,由《半月谈》杂志社和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加强人文社科基础工程建设理论研讨会暨中学生人文社科综合评价启动仪式”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由《半月谈》杂志社总经理王京忠主持。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张全景、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希胜将军、常务副秘书长耿文喜,《半月谈》杂志社副总编王永前,中央团校党委书记倪邦文、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林英、北京理工大学原纪委书记张敬袖、北京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韩振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副院长仝华、人民大学机关党委副书记费佳等从事人文社科及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实践工作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现场
苏希胜认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前所未有。从机遇来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小学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国内政治生态整治的力度、国际地位提高的程度前所未有。从挑战来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不足等等。
倪邦文指出,十九大报告讲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一个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取决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所以,如何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引领、文化引领,用我们的民族精神、用我们的红色基因继承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也是义不容辞的。在引导青少年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要注意处理好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目标与层次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仝华认为,破解社科人才培养与新时代需求的瓶颈,要做的工作很多,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必须在强根固基上下功夫。尤其是培养方要下真功夫指导被培养者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王永前说,中国的社科大师,一定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经过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滋润、拥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学贯中西哲学的科学社会主义者。
韩振峰提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学和研究工作还存在明显薄弱现象,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教材缺乏、教师缺乏,课时缺乏,有的学校人文素质课程如写作课、历史课、美学课等因缺乏教材、教师而被取消;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也受到冷落,被所谓“应用研究”“现实研究”“热门学科研究”取而代之。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人文社会科学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制约人文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和质量提升。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尽管基础教育的教材改革已经增加了大量人文社科内容,但缺乏社会全员行动,提升青少年人文社科学习兴趣、形成培育中国社科大师的肥沃土壤与良好气候任重道远。只有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大对青少年热爱人文社科的引导,着力培育、选拔更多的基础社科精英输送至相关大学,才可能为造就中国未来的社科大师打下良好基础。
来自中央电视台,全国各地重点中学校长、老师和学生代表,以及地方企业代表等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