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沈映春(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经济系主任)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低空经济是低空飞行活动与产业融合的新型综合性经济形态,涵盖了低空基础设施、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低空飞行保障四大领域。作为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代表性产业,低空经济向上融合了国家战略需求,向下融合了市场需求,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低空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
政策催动低空经济加速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低空经济发展,2021年2月首次将“低空经济”概念写入国家规划。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202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统筹全国政策与规划。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低空经济力度从“积极培育”转向“培育壮大”,明确其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地位。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低空经济发展。政策的持续发力,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低空基础设施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持,其建设将率先打开低空经济的成长空间。低空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物理基础设施与通信基础设施两大类。物理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低空飞行所需的起降、中转、货物装卸、乘客候乘、航空器充(换)电、电池存储、飞行测试等平台。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低空飞行所需的通信、导航、监视、气象监测等系统以及低空飞行数字化管理服务系统。当前,我国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速,各地围绕起降场、通用机场、通导监设备和低空运营中心四大领域加速布局。截至2024年底,全国在册通用机场达475个,较2023年增加26个,全国计划建设超5000个垂直起降场。同时,信息基础设施也在加快发展,5G-A、人工智能、卫星通信等技术也正被应用于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5G-A具有更高速率、更广连接、更低时延的网络优势,是低空经济加速融入物流、交通、应急、植保、测绘等应用场景的关键技术支撑,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指出,要有序推进5G网络向5G-A升级演进,全面推进6G网络技术研发创新。基础电信运营商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纷纷提出2025年扩大5G-A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深圳市则计划在3年内建设8000个5G-A基站和500个通感一体化基站,通过高频段信号实现对低空飞行器的厘米级定位。物理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将进一步支撑和推动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
技术创新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关键,保障低空产业发展走深走实。《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我国低空经济发明专利申请量从 2014年的852件快速增加到2023年的14134件。基于5G-A技术的通感一体的低空经济网络设施建设在推进,高能量密度电池研制取得重大进步,高能量固态电池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续航时间显著提升 60%-90%。 随着无人机、人工智能、先进通信、电池和材料等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民用无人机第一大专利技术来源国,为低空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市场需求是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加速商业闭环的关键要素。低空经济的发展,商业闭环是关键。随着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低空经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等市场需求稳步增长,新兴的医疗救护、无人机配送等新业态需求呈现加速发展趋势。物流企业在珠三角地区部署的“丰翼无人机”,日均完成山区、海岛配送5000余单,运输成本较传统方式降低60%;深圳、广州等城市试点推出“空中出租车”服务等。
低空经济的发展前景
未来,在建立和完善“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的低空产业生态基础上,只要逐步突破关键技术、完善低空产业链、完成商业闭环,中国低空经济将实现更加快速和高质量的发展。
一是产业势能释放。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低空经济产业链。截至2024年底,我国低空经济产业上中下游企业累计数量超过20万家,同比增长10.46%。以航空材料、导航通信、发动机、雷达、传感器等为代表的上游相关企业数量占比98%以上,以直升机、无人机制造为代表的中游相关企业和以低空农业、低空物流、低空救援等为代表的下游相关企业的数量也都处于快速发展期。我国在无人机研发设计、装备制造、新一代通信技术等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尤其在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行业,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溢出效应,从电池、电机、电控等动力系统与关键技术,到激光雷达、IMU(惯性测量单元)、碳纤维复材等核心部件和结构件,我国都有较大领先优势。在产业链下游,我国庞大的工业和消费市场则为低空经济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通过不断开拓“低空+”应用场景,低空经济将发挥“杠杆效应”,赋能载人交通、物流、文旅、生产作业、公共服务等智慧城市的各领域,利于推动产业爆发式增长。
二是市场空间广阔。随着低空经济与物流、文旅、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低空市场需求将大幅上升。截至2024年底,我国低空经济核心产业市场规模已突破6000亿元。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可见,我国低空市场潜力巨大,万亿级市场空间有待挖掘,其中无人机产业优势突出。作为无人机行业的制造和技术强国,我国无人机产品种类多、应用前景广,占据了低空经济市场的重要部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规模在2028年有望达到121.5亿元,我国消费级无人机占据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的主要市场,随着消费级无人机用途的持续开放,整体需求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工业级无人机是市场主体,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增速较快,尤其在农林植保、巡检、测绘、安防监控、物流运输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逐步代替人工作业实现降本增效。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发展,工业无人机行业的应用深度和广度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带动更大范围的产品和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