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研讨大国关系与全球治理
——国际战略圆桌讨论会在京举办
光明网讯(记者刘丹 康慧珍 通讯员曾彦榕)5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和光明网理论部共同举办的“大国关系——从治理到秩序”国际战略圆桌研讨会在光明网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外交学院、对外经贸大学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现场 光明网郝魁府摄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巍从全球经济治理的角度回溯了世界秩序变更的历史,指出国际制度的竞争不完全是对抗关系,市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之间处于对抗平衡的状态。谈及网络安全问题,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郎平表示,在网络空间中,技术是能力也是逻辑,国与国之间在网络技术能力存在差距的情况下,很难进行平等谈判。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胡波认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存在机制随意的问题,全球海洋的连通性和不可分割性决定了海洋的利用和管理具有先天的开放性。但是,大国之间海洋地缘政治又具有复杂性与封闭性,妨碍了合理的全球海洋治理秩序的形成。外交学院凌胜利从核安全与地区秩序的关系展开分析,指出由于核武器具有巨大杀伤性,管控核武器依然是国际安全的重要问题。大国应该加强在核问题上的合作,这既符合大国各自的利益,也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杨原表示,安全隐含风险和收益的平衡,而安全也具有负“外部性”等特性,成为一种国际关系中无法避免的成本。但如果我们仅仅把国家安全理解为是规避风险,无所作为,也是不行的。对外经贸大学刘若楠以东亚安全秩序为主题,指出在国际仲裁领域,法律和外交程序的建设是未来我们处理国家安全以及大国关系重要的一环。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钟飞腾指出,大国关系和秩序的研究要形成新的范式,要从传统基于主权国家层面的国际秩序研究,进一步深入到国内政治经济层面。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左希迎认为,国际秩序是国际政治中的核心问题。不同地区在特定时间出现一些冲击既有秩序的力量和运动,当这种情况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国际秩序的调整也就不可避免了。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赵海表示,现今某种国际安全问题已经超出各自领域范围,变成了一个更加综合性的问题,如经贸领域也需要考虑战略方面的问题。未来中国也会被要求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治理,提供公共产品,这里既有机遇,也有风险。怎样才能够趋利避害,这是需要各位专家继续贡献智慧的。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檀有志指出,大国关系的研究不能拘泥于双边关系,而是要注重观察和研究多边关系。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薛力在总结中指出,当前,中国正处在重要发展期,我国的综合安全形势面临许多挑战,但也是一个可大有作为的时期。在未来在处理大国关系上,需要考虑新的评估中国崛起和发展的标志,而不是将取代美国作为衡量崛起的标准。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战略室任琳和光明网理论部副主任蒋正翔分别主持了会议的发言和讨论环节。
[责编:郑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