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思享家】李君如:深刻领会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首页> 理论频道> 思享家 > 正文

【思享家】李君如:深刻领会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8-07-30 17:3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

  2018年4月,印度总理莫迪飞到武汉,见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问题之一就是:能否讲一讲中国的“新时代”?可以说,十九大报告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论断,已为世界瞩目。要了解今天的中国,确实要了解新时代。

  (一)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

  “时代”是一个历史范畴,凡有历史就有时代。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自己成长和发展的历史上,都可以划出一个又一个时代。要了解新时代,就要搞清楚新时代的特质及其所处历史方位。在这里,必须明确:我们讲的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

  首先,这个新时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质的规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而不是脱离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的论断,告诉了我们新时代的时代特质及其所处历史方位是科学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史进程中的新时代,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近百年历史进程中的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40年探索进程中的新时代。在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其次,这个新时代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传承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意味着我们将在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基础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再次,这个新时代有“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的鲜明时代性。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奋斗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中华民族又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与此同时,我们清醒认识到,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新时代的中国是走向“强起来”的发展中大国。“强起来”,已经成为新时代的最强音,成为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从而成为新时代的最大特点。

  (二)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要完成新时代承载的宏大使命,就要领会新时代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从五个方面揭示了新时代的科学内涵:

  第一,从历史、现在、未来的联系上看,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我们高兴地看到,40年前邓小平带领我们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进入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新时代。

  第二,从我们承担的历史使命看,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我们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先用15年时间,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再用第二个15年时间,从2035年到2050年把我国全面建设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三,从中国人民的追求上看,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正如习近平在武汉对莫迪介绍的,过去,我们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新时代意味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全面的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重大判断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解决这个问题要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四,从民族复兴的角度看,新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第五,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看,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因此,十九大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事。

  意义之一,从民族复兴的角度来看,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意义之二,从社会主义角度来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意义之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贡献来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新时代提出的科学依据

  为了深化对新时代的认识,全面把握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有必要深入了解新时代提出的科学依据。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依据,就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告诉我们,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我国社会在发展中出现了许多深刻的阶段性新特征。一方面,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经济总量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正如十九大报告在对过去五年的总结中指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从54万亿增长到80万亿,位列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30%;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居世界前列;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等等。这些都说明,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在发展壮大起来,这是阶段性特征的一方面表现。而另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发展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就人均GDP来讲,在世界上排名70多位。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还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发展落差仍然存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仍面临不少难题。

  由此可见,今天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呈现出突出的两重性。一方面,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要更高更宽了,不仅在物质文化生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各方面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我们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经过改革发展以来的40年发展,总体上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我们的发展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同时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突出了,并已经成为我们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两方面变化带来的阶段性新特征及其表现,集中起来,就是一个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当前,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