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一带一路”与中非合作对接实现绿色发展
首页> 理论频道> 青椒谈 > 正文

“一带一路”与中非合作对接实现绿色发展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8-10-19 15:56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 李一丹

  9月3日,习近平主席出席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提出携手打造合作共赢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把“一带一路”建设同落实非洲联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相互对接,并在宣布的“八大行动”中提出实施绿色发展行动。“一带一路”建设和中非合作的对接,正在推动中非合作实现绿色发展。

  共同愿望,呼唤绿色发展

  工业文明推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能源的枯竭,追求低碳、高效、和谐、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可持续的水和环境卫生、现代能源、海洋资源、陆地生态系统、农业、基础设施和工业化、城市和人类住区、消费和生产模式、经济增长等目标都涉及绿色发展。中国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要强化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非洲《2063年议程》提出了七大愿景,第一条“在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打造繁荣的非洲”,其实质就是要谋求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与中非合作对接的重要内容。

  非洲的发展必须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绿色发展。据预测,2050年非洲人口数量将从目前的12亿增长到25亿,2100年将达到44亿,非洲人口占全球比重由现在的17%增加到40%,非洲的生态足迹快速扩大。曾有测算认为,按照既有的发展方式,到2050年非洲整体生态足迹将达到其生态承载力的两倍,这将给非洲和世界带来巨大的生态赤字。可以想见,非洲迎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资源匮乏和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退化、海洋污染等严峻挑战。非洲有着大片美丽的自然生态,是大型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大洲,同时也有世界上最大面积且不断扩大的荒漠地带,生态环境问题引人关注。面对不断扩大的生态压力,非洲必须提高自身的生态承载力,因地制宜地制定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例如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能源和自然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循环使用,通过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高生产效率,在城镇化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促进生活消费的绿色化,提高生态环境保护能力,防范生态环境风险等等。

  与“一带一路”对接,给中非合作增添绿色

  中国作为世界上生态承载力最高的国家之一,正在利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机制,向非洲分享中国的绿色发展经验。在2017年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践行绿色发展新理念,共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此后,四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环保部发布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并推动开展有关的企业指导、机构建设和国际合作等工作,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监管能力水平。截至9月6日,我国已与非洲37国以及非洲联盟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政府间谅解备忘录。

  在中非合作的实际工作中,绿色发展理念已经与共建“一带一路”相融合,贯彻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地处非洲之角的吉布提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埃塞俄比亚90%以上的进出口物资经由吉布提港,中国企业克服种种困难为两国修建了一条采用清洁能源的电气化铁路,来往亚的斯亚贝巴和吉布提两地的时间从公路运输的7天降至10个小时,亚吉铁路正在作为东非运输的主要通道,拉动两国以及周边国家和非洲内陆地区发展。肯尼亚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东非地区的支点,中国企业承建的蒙内铁路根据沿线野生动物迁徙种类和迁徙路径以及活动习性,专门设置了野生动物通道、隔离栅栏、饮水涵洞,获得了国外媒体的称赞,“中国在非洲造的铁路,连长颈鹿都很满意”。在卢旺达,环境友好型农业项目的菌草技术培训深受欢迎,这项技术不仅帮助解决食品来源和生计问题,还能够护坡固土,防止水土流失。

  在本次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愿同非洲一道,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共同保护青山绿水和万物生灵,加强在应对气候变化、应用清洁能源、防控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保护野生动植物等生态环保领域交流合作,携手打造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愿在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基础上,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实施产业促进行动、设施联通行动、贸易便利行动、绿色发展行动、能力建设行动、健康卫生行动、人文交流行动、和平安全行动“八大行动”;中国愿同国际合作伙伴共建“一带一路”,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一带一路”连接的欧亚非占全球陆地面积超过一半,人口占全球八成以上,“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的绿色发展也承载着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绿色之路给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更可持续的动力,共建“一带一路”与中非合作的对接让非洲的发展搭上绿色快车,中非人民正在用绿色发展描绘着“一带一路”和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