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社会心态、人才培养、数据造假、学校制度建设、县域经济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王华:从三个层面入手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王华认为,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具体来说,可以从人际、群际、文化三个层面入手,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第一,在人际层面,建设好家风、民风、校风和工作作风。具体而言,家庭、社区、学校和工作单位应发挥主体作用,建设风清气正、健康向上的家风、民风、校风和工作作风。这有利于个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他人进行良性互动,避免负面心态扩散。第二,在群际层面,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应着眼于形成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为不同群体提供充分的接触机会,增进了解、减少分歧,使社会成员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到社会主义国家全体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第三,在文化层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可通过在教学管理服务各环节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等方式,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摘编自《人民日报》
【陈耀:思考提升人才 “量”与“质”的途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院长陈耀指出,要大力提升人才的“量”与“质”,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在地区间合理有序流动。第一,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培育更多实用技能创新型人才。应增加财政对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加强扶持。第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使之更好与产业结构升级相匹配。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本投资结构,比如,调整和改革学校的专业设置,及时撤销或增设等。第三,鼓励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形成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人才布局。我国正在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大量人才支撑,尤其是欠发达地区需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同时促进人力资本在不同地区间合理有序流动,促进其区域分布合理化,缩小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第四,不断完善促进创新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只有不断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激励制度,才能充分调动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程度激发人才的创新潜能,创造更多社会价值。
摘编自《经济日报》
【郭军:重视网络数据造假现象的危害性】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郭军认为,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数据越来越有价值,受到重视,但网络数据造假的现象却层出不穷。从最初的电商购物平台,到如今的民宿行业,还有影视剧行业、网络文学、自媒体等,“流量”造假日益泛滥,危害越来越大。在“流量为王”的导向下,如今网上动辄几千万粉丝的“大V”,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点击的网络剧都不鲜见,令人瞠目结舌,营造了一个个虚假繁荣的火爆现象。这些刷出来的数据,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对于广告主而言,也是有害的。这场“流量竞赛”的背后,最终将造成劣币驱逐良币:一方面严重打击了那些在努力原创的创作者的积极性,使自媒体平台沦为低俗内容的大本营;另一方面,用户了解信息、获取知识、寻求娱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日渐流失,广告主没有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觉得上当受骗产生信任危机。暂且不说虚假的数据对于蓬勃发展的大数据行业来说意味着毁根灭源,对相关从业者而言,也应当正视数据的价值,对于监管平台而言,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数据审查机制,对虚假刷量行为加以重罚;对广告主而言,也应当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不给造假者可乘之机。
摘编自《光明日报》
【彭宇文:探索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章程统领模式】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当代教育研究院院长彭宇文表示,新时代背景下的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必须转变思路,从体现现代学校组织特性、发挥学校独立法人自主性与主动性出发,由政府主导模式转变为章程统领模式。探索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章程统领模式,当前需要着重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其一,进一步强化对章程在学校治理中重要地位的认识。新时代的学校治理,必须建立在法治化基础上。章程是学校精神的核心体现,是引领学校面向未来发展的总纲领,应当切实发挥其在学校治理中的灵魂引领的重要作用。其二,进一步增强章程建设的公众性。应当贯彻公开原则,在已有信息公开制度的基础上,完善学校章程建设公开化的强制性制度,进一步明确学校章程的公众性要求,提升章程的公众知晓度与认知度,从而强化经过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的学校章程的社会约束力和执行力,真正实现章程建设的目标。其三,进一步增强章程建设的专业性。必须将章程建设视为具有“立法”特性的专业性工作,按照政府引导、专家指导、学校主导的基本思路,既要从理念上,也要从技术上不断改进质量,使章程建设能够以高水平的专业性引领现代学校制度建设。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张汉飞:改变县域经济发展旧心态,坚持特色集群原则】
中央党校进修部研究员张汉飞指出,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大背景下,县级政府要及时转变经济社会发展的思维和方向,尤其要尽快走出传统发展误区,探索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首先,要革除以GDP为纲发展县域经济的旧思维。要把绿色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底色,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县域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其次,要告别以县城为中心发展县域经济的旧模式。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加快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增强全局开放、协调发展意识,在更大格局中集聚资源和能量,寻求动力和空间。最后,要突破以模仿为手段发展县域经济的旧心态。在县域产业发展战略选择上,要坚持特色集群原则,扬长避短。“扬长”就是要有所为,重点利用特有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利用优势资源发展优势产业;“避短”就是要有所不为、有所放弃。
摘编自《大众日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责编:李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