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春节绽放出新的姿态与光芒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让春节绽放出新的姿态与光芒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0-01-24 14:2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杜志强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一年一度的春节爽然而至,中华大地将会在爆竹锣鼓声中欢庆这全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千门万户,五湖四海,莫不笑语欢声,载歌载舞。在这盛世节庆的春潮涌动中,我们不禁思索:春节的生命力为何如此之久?我们欢度春节的必要性在哪里?春节节俗的未来会如何?

一、春节不仅是几千年节俗文化的结晶,更是几千年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结晶。因其根深品正,所以才见其生命力之长久永固。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的节日。字面上看,春节即立春的节日,这也意味着,只有产生了立春日,才可能会有春节。《尚书·尧典》之“四仲星”,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立春。“四仲星”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天象(竺可桢《论以岁差定尚书尧典四仲星之年代》),如此说来,则广义上的春节很可能有三千年的历史了。殷商每于岁首岁尾祭神祭祖,这种祭祀应该是春节的雏形。即便以当今在元日燃爆竹、行礼拜的节俗而言,也应该从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4年)算起(因为只有从此以后,春节才基本固定在正月初一),已有2100年了。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春节的节俗文化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变化着,比如从殷商节俗之重祭祀,到周人之祭天祭祖、庆丰收、盼来年,以至于汉代以后祭祀、欢庆并重,再到如今之淡化祭祀、偏重欢庆等。这些节俗主题的变化,必然会伴随着节俗内容、仪式的变化,比如送灶、除夕、元宵等节日的多元化,爆竹、鞭炮、守岁、春联、灯会、舞龙等节庆内容渐次而出,腊八粥、年糕、饺子、元宵、屠苏酒、春卷、搅团等饮食的逐渐涌现,而祭天、祭神、迎神、祭祖的内容则慢慢淡化,应该说,春节节俗在其发展中越来越侧重于节庆、团圆主题,而逐渐弱化了其祭祀功能。

这样的变化,其本质则正是中华民族的生活需要与精神追求的不断发展,是伴随着中华文化发展的一路风雨,因而也就深层地浓缩了中华文化。比如殷周时期春节节俗重祭祀,其实这正是中华民族早期思想观念的反映,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们希望得到的解决方案,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渴望,都寄托在祭祀之中,于是春节便自然而然地承担了这一任务,反映了这一内容。再比如春联这一节俗,虽始自五代,但一经诞生,便畅行无阻。它最廉价,因为它只需最简单的红纸和笔墨;但它却又最雅致、最精炼,因为它要用尺幅之小的空间,来表现浩荡春意和万里胸怀,而且,它还要用最具中国文化元素的书法书写出来。因此,一幅小小的春联,体现的是寄予教化、表达情操以及普天同庆的立体情怀,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化的结晶。

由此,我们以为,春节历史如此悠久,行用数千年而不废,其历久弥新的根源,根本还在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因其根深品正,所以其生命力才会长久永固。

二、欢度春节,其实是在延续民族文化,巩固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王安石《元日》一诗,描写了北宋正月初一时人们欢庆的场景:“爆竹一声辞旧岁,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千门万户”一词,足见当时人们喜庆之普遍。劳碌终年的人们,在新旧年交替的农闲之际,有时间也有必要去总结一年的生活,喜庆一年的收获,同时也交接亲朋、和睦亲族。所以,喜庆主题才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加强。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欢度春节,其实正是所有中国人生活的迫切需要。

几千年来,春节就这样将一代又一代的故事接续地讲下去,将中华文化的核心要素以喜闻乐见的形式高效地传递着。比如,传统的家国一体、修齐治平观念,通过春节对团圆、敬祖等主题越来越鲜明的凸显,必然会在百姓心中得到进一步地加强;而那些春节期间未能团圆的游子,也必然会产生对团圆更强烈的渴望,于是,类似“故乡一夜思千里,双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白居易《客中守岁》)、“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等春节诗作,就唱出了游子思乡盼亲、渴望团圆的凄苦心声,赢得了广泛共鸣和高度赞誉;而这类新年名作的传唱,其实也是在加强着家的观念、团圆观念和故乡观念,在传扬着传统文化。

今天,每当春节临近时,我国浩浩荡荡的游子返乡大军,便会形成颇为壮观的迁移图景。古代也有许多游子,可相比而言,恐怕历史上任何时期都不会有今天这样多的游子吧?很显然,是春节的团圆主题,串联、凝聚起了天南海北的游子。他们的浩荡返乡,汇聚成新时代最动人心弦、最波澜壮阔的游子之歌。试想,如果没有春节这一貌似轻描淡写实则最具说服力的理由之外,恐怕再也没有任何理由能让游子们如此心甘情愿地、前赴后继地、风雨无阻地集中返乡吧。说到底,游子们的集中联动,其最根本的动力还在于民族文化和精神,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向心力和民族的凝聚力。

所以,对个体而言,欢度春节是生活需要,是情感的宣泄和寄托;而对国家、民族和文化而言,每个家庭、每个角落的团聚和喜庆所凝聚而成的强大传统,恰好成为维系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天然纽带,其实也就是最优良和最高效的教化。常言道“公序良俗”,最好的公序良俗,恐怕也莫过于此吧。

三、我们应该更为积极、高效地推动和加强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俗,使其发挥弘扬文化、凝聚人心、移风易俗的更大作用。

在人人都张罗春节、欢度春节的同时,一个难掩的事实是,很多人都在感慨:年味淡了。年味真淡了吗?如果年味淡了,那每年大规模地游子不约而同地返乡,又体现了什么?我以为,体现的还是最浓的年味。只不过,时移代易,不同阶段,年味的体现各有不同罢了。所以,年味并未变淡,就如同人们都感慨世态炎凉、世风日下一样,世态真的炎凉吗?人情真的越来越浇薄吗?我以为,人情的淳美,永远驻留在我们心中,人们的善良之心从未泯灭、也永不泯灭,不能用一些不好的事例来否定人情的善良本质。同样的道理,我们之所以感慨年味淡了,其实是用自己心中留存的美好记忆,来对比目前的现实,如果略有不满之处,便感慨道:年味淡了。得以通变的眼光来看待这一现实。

应该说,我们正处于最好的历史时期。物质生活空前丰富,商品极为富足,交通发达,物流便捷,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再也不用像古人那样,每到年头节下,便思亲伤怀,感慨山长水阔了。团聚,对今天的人们而言,已经不再是奢望。由于商品的极度丰富,所以,几乎所有的春节用品都可购买得来,我们再也用不着像以前那样事必躬亲、亲手做成了。生活的快节奏,使得人们聚散匆匆,即使团聚,也都还不忘本职,甚至带着工作任务来团聚。于是,人们不再像以前春节那样有长时间的闲暇,一些活动如走亲访友、聚会、社火、灯会等也都给人感觉热情或虔诚度不够。

我以为,这是新的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中国社会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的壮阔历程中,正处在传统与现代的接续之点;植根于传统农业社会基础之上的春节,必然会在与工业社会接轨的过程中偶有不谐或不尽融合,这尽在情理之中。但从主流来看,对春节传统的尊崇,对春节节俗的敬重,依然是民族血液里的固有基因,春节依然是全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既然春节已经是如此高效地凝聚人心、化育天下几千年,那我们完全有理由要让它继续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得有我们的方案。春节节俗是历史形成、逐步加强的,在这动态的渐次形成的节俗里,能不能注入我们时代的烙印,值得关注。我们并不是非要注入新元素,只是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实在很特殊,是传统与现代的接续之点,因此,弘扬和加强春节节俗,使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其实是根本地体现了我们对千年传统的态度和方略。

另外,随着西方节日的传入和影响渐广,人们开始担忧传统节日的命运。在我看来,以春节为代表的我国传统节俗,有着丰富复杂的内容和鲜明严肃的仪式,它根深蒂固、枝繁叶茂且格高品健,但因其复杂与独特,对于那些很少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就如同汉字与书法,肯定是最高贵的艺术,但因其复杂与独特,亦很难为外人所接受。对此,我们应该有最充分的自信,坚信这基于几千年历史文明之上的节俗文化,必定是最灿烂的文明之花,必定会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也必定会在新的时期绽放出新的姿态与光芒。

[ 责编:李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