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大力推进新时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第八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百年理论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光明网讯(记者 徐倩阳)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开设“唯物史观”等课程,标志着中国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正式诞生。2020年9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发展演进一百年之际,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传承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百年传统,推进新时代中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尤其是思政课改革和创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和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于10月31日联合举办第八届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百年理论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等多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大会开幕式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陈宝剑在开幕式上致辞。他指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科学擘画中国未来5年以及15年的发展新蓝图,开启了创造新伟业的新征程。北京大学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诞生地和中国最早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校,在新时代光大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光荣传统,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历史赋予的责任,也是时代要求的担当。一百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断发展,始终与时代主题紧密相连,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目标,始终在内容形式上积极探索创新,取得了重大成就。展望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还要继续树立使命意识、时代意识、理论意识和育人意识。希望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前行,勠力同心,共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向更高层次迈进。
中国李大钊研究会会长朱善璐教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王浦劬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李大钊先生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驱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召开纪念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一百年理论研讨会,必须把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放在新时代的坐标中,放在中国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坐标中进行历史和现实的深入思考。在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者要按照李大钊先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夙愿和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伟大事业发扬光大。
在大会研讨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百年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政课建设等议题召开研讨。与会专家指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密不可分。我们要继承这一学术传统,既专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又要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实践。百年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规模和理念得到了长足发展。从当前高校教育的实际看,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需要从学术性和政治性相结合,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相互促进的方式不断推进。
会议提出,我们回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百年历程,是为了更好推进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办好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政课改革和创新,必须着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协同育人;要积极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培养担当意识,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此次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教授主持。主题发言阶段分别由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常务理事康沛竹,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主编孙代尧主持。会议闭幕式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五四运动研究中心副主任程美东主持,孙蚌珠教授做总结发言。
据悉,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论坛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07年创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八届。历届论坛围绕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在促进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交流、合作、共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全国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学科发展最具影响力的论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