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坚持统筹协调机制 完善生态文明范式转型
首页> 理论频道> 青椒谈 > 正文

坚持统筹协调机制 完善生态文明范式转型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04-07 17:43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杨晶(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因而,需要从整体上把握全局,坚持统筹协调机制,不断完善向生态文明范式的转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

  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实践范式

  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从“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绿色发展范式。“两山论”所蕴含的发展理念不仅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对人类在发展中对自然资源保护和循环利用的责任担当,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更包含了在保持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发展与保护、资源与财富有机统一的发展范式。要实现向这一发展范式的顺利转型,其根本方法就是要理解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推进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统筹协调,逐步解决生态环境难题的同时走出一条减贫富民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今,人们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呈现出向高品质的物质需求和绿色健康生活方式需求的转向。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地方考察的首站来到福建武夷山,对武夷山国家公园智慧管理中心、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朱熹园等进行考察并指出,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在过去,茶产业是当地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该地区利用智慧技术对园区内生物资源、生态环境要素等开展“天空地”一体化全方位全天候监测和服务,森林资源在智慧化管护下,植被得以保持其原真性和完整性;茶园引入套作养分高效绿肥作物等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茶园的生物多样性和完整生态链。茶园突出生态种植,在科技特派员的技术帮扶下,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环境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提高茶叶品质,带动茶农增收,在保证生态效益的同时也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经济收益,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丰收。可以看出,通过统筹协调,利用科技先发优势、结合本土特色,形成绿色发展格局将是未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趋势。

  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范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实施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沙”,厚实了“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深层意蕴。在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一大基本方略。“生命共同体”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正是这一方略的重要表达。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个重要组成。人依赖于自然界,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要持续进行生产发展活动,就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只有坚持并持续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有可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形成“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范式,就要将“自然—人—社会”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构建绿色发展合力系统,统筹把握生态系统的整体发展规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这也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范式不仅体现在要着力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统筹协调机制,实施好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更体现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生态文明体制的全面改革,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目前,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我国已提前完成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可再生能源装机已占全球30%,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系统建成;全国337个城市的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已达到82.0%,完成2.5万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禁止洋垃圾入境,从三江源到祁连山,从神农架到武夷山,国家公园建设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覆盖不同生态环境类型,涉及多个珍稀物种;在生态环境监管、修复方面,京津冀、长江经济带 11 省(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15个省份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山西等16个省份基本形成划定方案,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已初步建立。在生态环境改革、防范和保障方面,我国基本完成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的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初步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海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大力推进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并首次发布了《中国的核安全》白皮书。实践表明,将“生命共同体”理念融入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凝聚合力,有效地发挥了统筹协调机制作用,优化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推动生态文明范式的顺利转型。

  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生产生活范式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立场和价值信仰在新时代的体现,这一条主线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环境就是民生”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互惠的关系,“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体现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重点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更要全面推广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因此,要统筹把握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全过程,以人民美好生活的多维需求作为判断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方面,要坚持在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培育和涵养,让绿色的价值观念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主流价值观。要加大宣传,激发民众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动意识,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动员全社会都以实际行动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为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要深化环保教育,将环境保护意识融入到日常教育,制定系统生态素养培养规范,培育生态道德和行为准则,将环保意识根植于大家的内心。绿色生产方面,要大力开发并落实清洁能源、可持续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对城乡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布局住宅区域和商业区域,为民众的出行提供便利。绿色消费方面,要提倡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推行以“惜物”为核心的绿色消费理念。在日常生活的消费领域,我国部分民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需求已得到基本满足,逐步更加重视精神层面的获得感,注重精品消费,提升精致生活,故而要注重企业方面生产高劳动力附加值的产品。实践证明,良好的生态系统蕴含着无尽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只有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全面融入到绿色生产生活的建设中,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FJ2020C004)阶段性成果)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