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顺应人口发展新态势 创新社会治理新格局
首页> 理论频道> 思享家 > 正文

顺应人口发展新态势 创新社会治理新格局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05-20 14:2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陶希东(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引发社会热议,这是新时代反映我国人口发展最新态势的最权威数据,具有综合性战略意义。深入分析、正确解读、理性决策,充分发挥人口数据对国家治理、社会治理、政策优化的综合性决策参考价值,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各部委、各地方政府理应高度重视的一个科学执政议题。

  一、社会治理需要高度关注新时代中国人口结构变化的三个宏观趋势

  与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比较,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呈现的三个宏观态势与特点,是未来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大依据,需引起政府社会治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一是人口总量低速增长,家庭规模更趋小型化。2020年我国人口总量达到141178万人,十年间增加7206万人(与前十年增量7390万人基本持平),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同时家庭规模更趋小型化,当前全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二是城镇化继续前行,人口进一步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群集聚。最新数据表明,2020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63.8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4%,城镇化稳步增长,但很多流动人口依然没有城镇户口。从人口流向上看,东部地区吸纳跨省流动人口9181万,占比达到73.54%,经济发达的广东浙江江苏成最大“人口赢家”,人口进一步向城市群、都市圈集聚。三是流动人口规模扩大,“人户分离”现象正在进一步加剧。最新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35%,其中流动人口(超出市辖区外的人户分离,包含跨省流动人口)为3.76亿人,十年间增长近七成。

  除了这些宏观趋势以外,最新人口数据也表明一些微观结构的变化,例如,十年来,我国人口文化素质持续提升(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由2010年的8930人上升为15467人)等,这些结构性变化都为我国完善人口政策、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

  二、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与人口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科学化、精细化、高质量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人口是社会治理的核心要素,人口发展演变的基本趋势与空间分布规律,理应成为社会治理创新、公共政策优化的根本依据和逻辑前提。“摸准家底”“搞清人数”为进一步完善优化国家施政方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创造了改革条件。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根据最新的人口发展特点,深化改革,构筑与大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特点相适应的高质量社会治理新格局,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从宏观到微观来看,重点要加强和完善相关治理制度的改革创新:

  一是顺应快速城镇化和人口跨省区大流动趋势,深化系列制度改革创新,构筑公平、开放、包容的现代城乡社会治理新格局,努力实现流动人口市民化,让其留得下、能融入,全面建设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国家。首先,改革传统的以户籍人口和行政等级为依据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模式,全面实施以常住人口为核心依据的现代资源配置新模式。在全国统筹下,使资源分配及配置标准与人口数量挂钩,人口流入地做好增量规划,流出地做好减量规划,解决人口数量与资源空间错配的问题,为全国公共服务均等化、一体化提供制度基础。其次,持续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切实剥离附着在户籍之上的各种福利,让户籍成为出生登记的依据,而不是能否享受本地公共服务的身份凭证,除了一线城市外,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城市群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让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平等、无缝隙地共享城市经济发展成果,彻底解决人户分离及其“留不下”“融入难”的问题。再次,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科技优势,尽快建立健全全国性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平台,加快电子证照数据库建设,力争实现所有证照办理和企业业务的全国“跨省通办”,为亿万人民群众提供最便利、最贴心的跨界流动生活体验。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城市群、都市圈可率先尝试推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进程,率先建成跨政区社会治理一体化示范区。

  二是在全面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的同时,以家庭支持、年轻人为本位,努力构筑“促进家庭发展型”“年轻人友好型”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年轻人“无后顾之忧、心无旁骛、奋发有为”创造最佳条件。首先,加强人口生育领域中的严格执法,加强数字技术应用的伦理规范,杜绝各类形式的出生前性别检测行为。其次,构建婚假、产假(男女方均享)、育儿等在内的“家庭全生命周期社会支持体系”,降低家庭养育成本和压力,稳步提高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水平,促进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最后,切实加快养老服务领域的进一步开放,完善养老保险、大病救助、就业援助、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基本保障制度体系,下力气完善城乡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和社区养老综合条件,切实减轻年轻人群体承受的养老负担、子女教育及职业焦虑,创造一个宽松、适度、无忧的外部环境。

  三是顺应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升的趋势,法治与德治并重,引导全国人民不断升华人生目标的价值追求和心灵家园建设,塑造理性和善进取的大国国民心态。首先,切实深化收入分配、社会救助、社会评价等制度改革,切实建立保障社会机会、社会规则公平、正义的机制,让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群体所有民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共享发展机会,破解各种形式的阶层固化和社会排斥及偏见,在共同富裕、公平公正中激发人们发自内心的爱国之情、爱党之情、敬业精神。其次,充分挖掘并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之魂、安身立命之本的作用,加大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用中华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全社会充满正能量,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精神力量,让每个人守住人生发展的底线,安顿好心灵的归宿,与现代化国家一道创造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