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郭海军:坚持把听党指挥作为强军之魂
首页> 理论频道> 动态导读 > 正文

郭海军:坚持把听党指挥作为强军之魂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1-07-07 10:35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郭海军:坚持把听党指挥作为强军之魂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百年军事实践经验、伟大建党精神、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绿色低碳发展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郭海军:坚持把听党指挥作为强军之魂】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郭海军表示,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在血雨腥风中奋起战斗,在硝烟烈火中发展壮大,在艰难险阻中砥砺前行,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战胜了国内外强大敌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建设强大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坚持把听党指挥作为强军之魂,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从三湾改编创造性地把“支部建在连上”,到古田会议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正式定型,红军正是在这个关乎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上坚定不移,才能够历经艰险而不溃散,胜利克服种种危机。新中国成立后,尽管人民军队的职能使命发生转变和拓展,但听党指挥的信念更加坚定,军魂意识更加牢固。正是因为坚守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我们这支人民军队剿不灭、堵不死,打不烂、摧不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党旗所指,就是军心所向。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形势如何变化,我们这支军队永远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坚持行进和战斗在党的旗帜下,一定能够谱写出强军兴军的崭新篇章。

  摘编自《光明日报》

  【徐文秀:用伟大建党精神激励共产党人继续奋斗】

  徐文秀指出,伟大建党精神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凭空想出来的,它孕育于伟大斗争,源自于伟大实践。百年前,一群意气风发、满怀理想信仰的年轻人干了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经成立,就始终伴随着革命斗争精神一起成长。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是在伟大建党精神的鼓舞下奋勇前进,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激励下披荆斩棘,最终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在百年奋斗中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深深融入我们党、国家、民族、人民的血脉之中,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在伟大建党精神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精神密码,“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生命价值,“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鲜明特征,“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政治品格。在新时代,要用伟大建党精神鼓舞和激励共产党人继续英勇奋斗,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极大地调动和发挥出共产党员不懈奋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摘编自《学习时报》

  【马红: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

  江苏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连云港基地马红认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的提出基于深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包括全球经济复苏充满不确定性、中美关系走向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治理亟需改革、新科技革命竞争激烈等因素。基于此,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一是需要坚持高水平的“引进来”与“走出去”。既要引进国际先进资源要素,又要开展更高层次、更广领域的产能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内贸企业“走出去”,把技术、品牌和渠道优势向国外延伸,实现价值链升级,努力构建根在国内、面向国际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体系,促进国际国内产业链有序衔接。二是需要以对接国际先进经贸规则深化改革。形成与国际规则相衔接的高标准市场经济体系,开展特色探索、制度创新、集成超越,深化投资管理体制、商事体制、国企、要素定价等关键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三是需要通过深化地区范围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促进区域分工合作和供应链网络建设,构建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构建中国价值链的全球板块。四是需要坚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构建全新的制度优势,以争取到更多、更大的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

  摘编自《新华日报》

  【王丛霞: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

  宁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王丛霞表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安排的重要一环。为此,必须不断夯实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基础和行动基础,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自觉性。特别是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给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的环境容量。还要看到,我国欠发达地区更需要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上下功夫,尤其需深化对“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的认识,把推动生态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作为打基础、补短板、强弱项、管长远的任务来抓,以此推动和支撑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因地制宜、扬长补短,走出适合本地区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与此同时,还要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出发,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将发达地区的“先行先试”与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有机统一起来,协调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

  摘编自《经济日报》

  【张建宇:长三角有实力率先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范式】

  张建宇指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任务下,长三角区域有实力率先引领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范式,并可以从以下角度深化合作。一是加强低碳技术的示范与推广。长三角区域可以发挥一体化的优势,加强核心攻关技术的研发,同时搭建区域间政府、企业在绿色低碳技术应用中的供需互动机制,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的实践应用,为减排行动的落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二是推进绿色供应链的创新应用。长三角区域可以进一步以绿色供应链为抓手,通过发挥长三角绿色供应链联盟的作用,指导和帮助企业及其供应商遵循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推动企业成为响应绿色低碳行动的主体。三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减排中的作用。长三角可以进一步把握碳市场发展的机遇,探索构建区域性的气候投融资机制,推动碳市场、碳金融成为助力零碳发展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摘编自《中国环境报》

  (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整理)

郭海军:坚持把听党指挥作为强军之魂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