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不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 不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01-01 17:2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作者:王红漫(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卫生经济学会老年健康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合国情接地气顺民心,为建设健康中国指明了正确方向。2016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绘制了打造健康中国的美好蓝图,标志着健康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提出,建立健全组织架构,依托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健康至上”的指导思想,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以磅礴的力量开创了新时代健康中国建设。

  一、全民健康筑基全面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更为确切地说,健康的人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对于人民群众来说,健康的身体是提供生产力的先决条件。全民健康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只有身心健康的人,不生病或少生病,才能为国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促进经济发展,而国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后,又会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医疗条件,进一步为全民健康保驾护航,由此可见,全民健康是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石。2020年,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提前十年完成联合国可持续发展2030目标。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伟大壮举。

  二、公共卫生体系日益强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仅为35岁。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3岁,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公共卫生整体实力不断提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不断加大公共卫生投入,针对新发传染病流行趋势,不断加大防治力度。1950年,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群众性普种牛痘苗运动;从1978年开始,全国实行计划免疫政策,有效减少了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等疾病发病;1979年成功消灭了天花;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目标,而且中国疾控中心流感、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脑等实验室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参比实验室;2002年国务院决定将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07年,国务院决定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通过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使5岁以下儿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率从近10%降至1%以下;2020年我国妇女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妇幼健康核心指标位居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前列,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根据世界银行和WHO有关统计,全球70%的疾病和40%的死亡人数与环境污染因素有关,联合国可持续发展2030目标提出“要大幅减少环境因素导致的死亡和患病人数”,21世纪初以来,地球新增的植被面积相当于一个亚马孙雨林,中国是重要贡献者之一;截至2019年底,中国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达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提前一年实现联合国提出的17%目标;2021年,中国消灭了疟疾,被世卫组织称为了不起的壮举。在党和国家的努力下,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在法律规定、物资调配、队伍建设、信息共享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初步建成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的公共卫生防护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经受了考验,在抗疫斗争中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彰显了党领导的力量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面对医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人民至上,是健康中国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清晰的指向。“以药养医”是医改难啃的硬骨头。2015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破除公立医院逐利机制,直指“以药养医”等问题。“十三五”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体已基本孕育出新的三医联动结构:药耗加成取消、带量集中采购、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已基本破除了“以药养医”“以耗养医”的顽疾;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DRG与DIP打包付费模式在全国广泛试点,并在部分地区正式运行;同时,在医院这一端,医药、医保与医疗新关系的建立,已经促使医院积极应对变化,推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建设。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促进行动(2021-2025年)》,明确“十四五”时期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进一步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医院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医防结合,增强服务的连续性,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鼓励构建医疗联合体是我国医改的一剂良方。分级诊疗使得医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一些小病,老百姓在社区就能处理,同时也缓解了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的现象。医联体的构建让医院有了更明晰的定位,从“管治病”到“管健康”,“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秩序逐渐形成,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加速转变,建立起了百姓需要、政府预期、实际绩效相切合的体系,实现了生命至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的目标。

  四、中医药传承创新更进一竿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份大考,中医药交出了一份出色而显赫的抗疫答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全力救治患者、拯救生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92%,湖北省确诊病例中医药使用率和总有效率超过90%。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一方面,中医与西医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成为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造福着民族,造福着世界,“中西医并重”被列为我国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之一。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屠呦呦团队的青蒿素给全球治疗疟疾带来了福音,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钟南山院士团队就抗新冠病毒的体外药效筛选也发现白云山复方板蓝根颗粒有体外抑制病毒效果,这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另一方面,中医药的国际认同度持续提升。截止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与东盟、欧洲、非洲等地区和卫生组织合作的重要内容。“中医针灸”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已有103个会员国认可使用针灸,其中29个设立了传统医学的法律法规,18个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五、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为健康中国定向领航。2019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36131万人,参保率95%以上;基本医保基金(含生育保险)总收入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1.7%,占当年GDP比重约为2.4%;总支出 21032亿元,比上年增长0.9%,占当年GDP比重约为2.1%;累计结存31500亿元。健康中国建设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面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政策性地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在健康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占15%,气候因素占7%,医疗因素占8%,社会因素占10%,生活方式占60%。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强调,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健康中国建设推动社会中的每个个体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全民健康素养正在稳步提升。健康中国推动全民健身与全面健康深度融合,2022冬奥会即将在北京隆重举办,这意味着我国将成为第一个“奥运大满贯”的国家。在全球疫情遍布的情况下,中国按时举办冬奥会正是我国综合国力的强盛表现,更体现出我国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制度优势和全民健康共创美好生活的愿景。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阔步迈向网络强国”互联网企业微党课

  • 何以模范 | 北疆文化系列专题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