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来源:人民日报2022-08-17 09:44

  作者:孙大鹏(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把握好政策的平稳连贯过渡和工作重心的阶段性变化,为实现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

  坚持底线思维,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依然需要坚持底线思维,科学设定工作目标,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各地可以在脱贫攻坚时期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跟踪观察致贫返贫高风险人群的收入水平和基本生活保障变化情况,形成简便易行且稳定的预警、认定、监测、干预工作流程,切实防止规模性返贫。

  坚持系统思维,实现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衔接转化。脱贫攻坚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系统思维、把握减贫规律所构建起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依然需要坚持系统思维,稳步实现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衔接转化。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和工作体系,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脱贫地区要根据形势变化,理清工作思路,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这一重点转向推动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创新思维,着力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包含着力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走向共同富裕的发展需求。为此,需要坚持创新思维,特别是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需要依靠制度创新增强发展动力、提升发展水平。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探索以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重要切入点的具体措施,促进县乡村资源统筹配置、功能衔接互补。在农业发展方面,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深入推进产业帮扶。探索各级财政资金用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制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广特色农产品保险等。在农村建设方面,制度创新在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上大有可为,可以探索数字乡村、垃圾分类处理等方面的帮扶制度,构建新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平台。在农民增收方面,创新的重点在于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避免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脱节。创新帮扶车间、以工代赈、生态护林员、乡村公益岗位等增收制度。构建将产业增值收入留在县域的制度,切实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