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双碳”行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双碳”行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

来源:新华日报2022-09-02 11:08

  作者:贺克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

  “双碳”行动特别是碳中和已经在世界范围形成广泛影响。截至去年底,有130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球提出“双碳”目标的覆盖范围,可以用三个90%来表述:覆盖全球9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90%的GDP和90%的人口。所以,“双碳”是名副其实具有全球影响的重要行动。

  今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提出“四个迫切需要”,阐述为什么实现“双碳”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这“四个迫切需要”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会议上讲到,要把“双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同时,提到要把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双碳”目标下,我们进入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双碳”行动将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各种分析汇总到一起,我们大概要完成减排100亿吨二氧化碳的任务,如何实现?大致上可以分成五个板块:资源增效减碳、能源结构降碳、地质空间存碳和生态系统固碳,以及市场机制融碳,这就是“五碳并举”。

  第一个板块是资源增效减碳,主要集中于节能和能效提升。我国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倍,如果我国采取各种措施达到同样的经济目标,但将能源需求降到最低,当前消费水平下,能耗每降1%,可减排1亿多吨二氧化碳。进入“双碳”时代后,从固废逐渐扩展到废水、废气、废热,四废打通、废碳打通,最终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从无废城市走向无废社会。第二个板块是能源结构降碳,就是从化石能源为主体逐渐提升到以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第三个板块是地质空间存碳。即使到未来大规模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能源体系建成之后,我们仍然将保留一定比例的化石能源,以保障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等。第四个板块是生态系统固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得越好,固碳增汇的作用就越大,而碳汇能力越高,能源结构调整压力就越小。第五个板块是市场机制融碳。把新技术投入市场,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政策引导,二是市场机制。像天气预报一样去做精准的资源预报,这个在技术上可以实现。电网对于数据的判断和反应要非常快,如果我们现在是毫秒级的电网反应,未来可能是纳秒级反应,所以信息技术在赋能“双碳”进程中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新型产业推进过程当中,我们还面临着一些挑战。第一个就是核心关键技术的创新。国际能源署提出,全球要实现碳中和,现阶段的技术量是不够的。未来几十年,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去竞争,去抢先站到技术高地,既增加中国的竞争力,又对世界作出贡献。第二个挑战来自新能源的产业供应链,特别是关键材料。我们可以看到,风电的一些元素,材料供需矛盾非常明显,而且这个矛盾可能会越来越突出。还有电池技术。现阶段最依赖锂电池,但我们除了石墨之外是不占优势的,如何形成我们的循环利用,这些都是未来非常明显的挑战。第三个挑战,就是气候和环境的协同治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仅有减碳的国际义务,还有降污的国内需求,怎么把两个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是我们“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总抓手。实现这个“总抓手”,还有很多基础工作、技术工作要去做。

  如果过去40多年对中国发展影响深远的四个字是“改革开放”,未来40年最关键的四个字可能就是“‘双碳’行动”。现阶段,我们人才储备是不够的,“双碳”涉及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需要复合型人才,这对我们现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才培养是未来“双碳”行动的关键之关键。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