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首页> 理论频道> 光明独家 > 正文

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2-09-27 17:10

  作者:蔡梦虹(暨南大学——南方电网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韩山师范学院副教授);曾志文(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党领导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路径。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历史征程中,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作出了重要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土被割、主权沦丧、人民受欺,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为拯救民族危亡,中国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发生,可惜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马克思列宁主义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催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奋发有为,敢于牺牲,积极创造,“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打土豪、分田地,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在抗日战争中创造性地使用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运动战,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经过三大改造,消灭了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4.8%,国家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推进,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步确立“四个现代化”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从1953年到197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9%,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1%,初步建立了独立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实践样板。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制定“三步走”现代化发展战略,勾勒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美好蓝图。面对东欧剧变、北约轰炸南联盟、恐怖袭击、汶川地震、金融危机等国内外突发事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沉着应对,抵御了各种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党的领导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略,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经济和生态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年超过1万美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1%,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十四五”规划取得良好开局。与此同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保护和系统治理,使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人民生活的家园更加美丽洁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在科教文化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取得了量子通信、铁基超导、载人航天等一大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健康发展,涌现出一批批体现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弘扬好风尚的精神文化产品,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实,人民的教育文化水平及道德修养明显提高。

  在现代国防和社会治理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新时代强军目标,扎实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加快军事理论现代化、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事人员现代化、武器装备现代化,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全力锻造能打仗、打胜仗的人民军队,国防实力大幅提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不断加大扶正祛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整治乱象力度,为人民创造安宁祥和、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在新时代的时空环境下,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宏阔视野、“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品质,使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现提供了最为鲜活的现实映证。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演进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百年征程中,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重大理论成果,这些成果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逐步深入的理解和表述,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难探索。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即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并阐述了实现四个现代化“两步走”战略设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愿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回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深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党的使命和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了理论雏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细致、准确、全面的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走适合自己的路”。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之路,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了新贡献。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