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开展大单元教学
首页> 理论频道> 文史科教 > 正文

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开展大单元教学

  作者:李洪波(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寄予希望,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理解”上,还要作为原点帮助学生通过高阶思维的训练实现知识的建构化、功能化和素养化,在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开展“大单元教学”以提高教学效能。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助力青年成长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是与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衔接最为直接的课程,是实现“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识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课程目标的关键课程。《思想政治》作为高中三科统编教材之一,其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也将“课程素养”作为基本目标,即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规定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课程内容,即“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系,帮助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中国精神,尊重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将课程内容确定为“担当复兴大任成就时代新人”(绪论)和“领悟人生真谛把握人生方向”“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国精神”“明确价值要求践行价值准则”“遵守道德规范锤炼道德品格”“学习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养”六个主题。在教材呈现方式上更为活泼生动,增设了“习语”“拓展”“图说”“明辨”四类栏目,以此扩展大学生知识视野、进行思维训练、理解党情国情世情、坚定价值自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扩充具有鲜活性和实效性的素材,赋予教材“生命”,从而让教学内容“活”起来。与经典对话、与教材对话、与现实对话,放眼世界的同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质,助力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

  大单元教学提升学生学习获得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在知识认知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有所要求。因此,知识不能“惰性化”而应“素养化”;课程目标应聚焦学生思维方式的改变,并能迁移运用至生活,指导实际问题的解决;将关注点集中在知识的整体把握上,实现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合。北京师范大学韩震教授在分析思政课教学改革原因时认为,高校思政课学科育人目标比较笼统,导致在微观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具体知识点的学习,而忽略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观育人目标。由于学习内容缺乏良好的知识结构,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程知识体系、挖掘学科本质内涵,导致大学生获得感不足。因此,需要统整“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明确单元知识层级,凝练大概念,在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完善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深化学生对思政课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和“关键课程”的价值认同。

  以核心素养为主线建构大单元教学

  “大单元教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通过“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耦合的教学实施,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一,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标强调的“学科素养”保持连续性。推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需要首先解决课程内容碎片化、课程对核心素养培育主线不突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感不强、学习成果停留在考试层面、缺乏现实迁移等问题。在探索比较成熟的“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融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大概念统合”和“议题驱动”,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标强调的“学科素养”保持连续性,尝试探索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高校思政课“大单元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的主线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以课程内容为基础。“思想政治”新课标明确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作为四大核心素养,这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健康成长、科学精神、社会参与相对应。“大单元教学”的教学论基础是实践活动,框架是活动型课程,形态是议题式设置,将党和国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讲出来。

  第二,开展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议题驱动式双主体教学。思政课“大师资”来自各行各业,是各个行业的专家和人才,具备职业视野。他们倾向于依据大单元的“大概念”而不是细碎的“知识点”来选择鲜活的案例和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参与的真实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的设计基础上关注学生“学”的设计,开展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议题驱动式双主体教学。“大单元教学”的核心是构建碎片化知识的结构、厘清关系、总结规律,以此确立各大单元教学的大任务。大单元教学设计要使学生获得“先有森林再有树木”的整体感。围绕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不仅需要建构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知识层级结构,还需要明确单元学习目标、单元基本问题、单元学习流程以及单元关键任务等。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第六单元教学为例,我们将党和国家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明确部署融入其中。教学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为“单元主题”;“次级大概念”包括法治思维、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把“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及运行”和“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作为“基本问题”。按照“从抽象概念逐步过渡到现实迁移”的课程设计思路,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设计”,即“议题讨论”为什么社会主义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共同体现?如何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案例分析”依托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从法治建设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多维对比”客观辩证地评价古今中外的法律文本演进,对著名判例进行分析;“实地调研”关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学生自选主题通过法院审判、旁听及模拟法庭等形式将教材内容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迁移”活学活用回答“大学生怎样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大学生如何提升法治素养”等问题。通过议题式教学增加学习过程的情境性,建立学科知识与真实生活的联结,让学生获得“体认之知”。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教学研究项目“以核心素养为主线的思政课‘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22JDSZK041)阶段性成果)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