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加快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加快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

来源:经济日报2023-01-17 09:48

  作者:辛贤(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大局,系统阐释了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明确了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人民幸福、社会稳定、国家安全都离不开农业发展。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历史积淀决定了我们建设农业强国必然有着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特征。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都对加快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提出了鲜明要求。

  农业大而不强特点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推进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事业发展,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单产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位居前列。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目前仍然只是农业大国,还不是农业强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建设农业强国之路不会一帆风顺。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具有基础地位,农业强国建设绝不单单是农业自身的问题,而是与农村、农民问题紧密相连的系统工程。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首先要深刻认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

  农业大而不强,竞争力偏弱。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21年我国农业增加值达1.28万亿美元,占世界农业增加值的31.1%。同时,我国也是全球农产品贸易大国之一,2021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3041.7亿美元,贸易逆差高达1354.7亿美元,其中大豆、种子等重要资源性农产品长期处于净进口状态。虽然部分农产品进口是为了调剂国内品种,但也反映出我国农业竞争力不强的事实。与美国、荷兰等主要农业强国相比,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都不高。202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1.5%,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与国内非农生产部门相比,农业科技应用、生产方式、劳动者素质等相对落后,2021年第一产业劳动生产效率与二三产业劳动生产效率之比为1:4.3:3.5,高素质劳动力和资本加速向非农部门聚集。如何在刚性资源禀赋条件下发挥农业外部规模经济效应,降低小农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农业生产力等,都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居民年均收入增速已连续多年超过城镇居民,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仍呈扩大趋势。此外,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人居环境不佳等问题。同时,随着大量农民工进城就业,传统农民家庭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传承作用弱化,农村经济繁荣和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不足,亟需采取有力举措加以解决。

  立足我国国情建设农业强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各类矛盾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必须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加快建设体现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筑牢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重要位置。民以食为天,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没有强大的农业,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与我国实际相结合。一方面,我国农业发展具备深厚的农耕文明历史底蕴、丰富的资源种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等许多其他国家不具备的优势。另一方面,我国农业发展也存在科技转化率相对较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历史欠账多等一系列现实阻碍。这决定了建设农业强国必须立足我国国情,利用有限的资源保障农产品数量和质量,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促进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同时保持乡土文化传承,绝不能简单照搬国外农业强国的发展经验和模式。

  建设农业强国需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近年来,我国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在农民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也在下降。这导致农业生产激励减弱,加之生产要素成本居高不下,农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推动农业发展,不能一味依靠政府主导、财政政策,也不能完全放任市场自发调节。要坚持市场化方向,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也要完善体制机制,更好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宏观调控、支持保护等作用。

  完成好艰巨的历史任务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这一过程必然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必须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

  一是要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进一步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加强顶层设计,保持战略定力,科学谋划和推进“三农”工作。

  二是要不断夯实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具备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要进一步夯实物质基础,充分释放农业生产要素活力,建设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农业强国。

  三是要重视汲取历史经验。中华五千年农耕文明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要从中汲取智慧力量,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 责编:王晓秋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