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农业强国究竟要“强”在哪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农业强国究竟要“强”在哪

来源:经济日报2023-01-19 09:38

  作者:涂圣伟(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是我们党第一次郑重提出建设农业强国,必将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那么,什么是农业强国?如何认识农业强国的本质特征?农业强国究竟要“强”在哪?

  目前,关于农业强国特征的一般性描述和讨论,侧重于生产效率和竞争力角度,如认为农业竞争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可称其为农业强国。然而,对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而言,农业强就不仅仅是一个效率或竞争力概念,而是一个发展与安全、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概念。农业强国不仅表现为农业自身强,而且体现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支撑能力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既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一般特征,也存在由自身内外部条件产生的特定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农产品供需动态匹配能力强、农业价值创造和分享能力强、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能力强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农业强国之强,首先是与农业产出能力强以及供需适配性高联系在一起的,这本质上是以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作为支撑的农产品供需总量平衡和结构匹配能力。超大规模人口、超大规模农产品需求的现实,决定我们必须立足国内解决14亿多人吃饭问题。为此,农业强不强,首先要看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强不强,能不能主要依靠自身保障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如果在吃饭这一基本问题上还受制于人,肯定谈不上是农业强国。世界范围内,真正的农业强国都有能力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同时,如果只是农业产出能力强,而供给体系对需求变化缺乏适应性和灵活性,不能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升级化、多样化需求,这样的农业也不能称得上是强大的农业。基于此,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必然要建立在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优化的农业产业结构、完善的农业产业体系基础上。

  除了产出能力强,农业强国的农业价值创造和分享能力也要强。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价值增值能力强,是世界农业强国的核心表现。这些国家人均产出效率、综合效益等主要指标往往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农业普遍具有高效率、高效益特点。强大的农业价值创造能力,取决于高水平农业科技、现代化物质装备支撑,科技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与此同时,“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这决定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建设必然不同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目标旨向是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由此,衡量农业强不强,还要看对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带动能力强不强,农民能不能充分参与并分享农业强国建设带来的好处。

  同时,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农业强国建设与小国相比有着不同特点。从全球来看,凡是建成农业强国、同时又有较大经济体量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都很强。这些国家农业之强,不仅体现为本国农产品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力强,同时也表现为具备维护全球农产品供应链安全、供给全球农业公共产品、制定农业国际规则等方面的能力,以及拥有一批具有产业链整合能力的跨国农业企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必须构建与之相匹配的全球农业资源配置能力,锻造更具韧性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从而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更加高效地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此外,不能长期存续的农业必然不是现代农业,农业强国的农业一定是可持续发展的。这可以分两个层面来理解。从狭义角度来说,体现为资源环境可以承载农业的长期持续发展。农业发展不以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农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能够有机耦合,农业资源利用率较高;或者是能够以较低的资源代价取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增长并保持可持续增长。从更广泛角度来看,则体现为农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内生能力,包括劳动力、技术、资本、数据等要素能够优化组合配置,以及政府对农业的合理支持、有效干预和高效制度供给等,从而使农业产出效率能够长期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进而实现农业的良性循环发展。

[ 责编:赵宇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