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推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来源:经济日报2023-01-21 09:36

  作者:于潇宇

  当前,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不高,严重掣肘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一方面,要以智能技术为牵引,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助力。另一方面,以提质增效为方向,保障企业智能化转型加快落地。

  智能化是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全球看,数字化浪潮方兴未艾,新一代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正深刻改变制造业发展模式。随着低成本优势逐步减弱,必须着力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管理效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指明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如何加速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应用推广,以“鼎新”带动“革故”,推进制造业发展模式向智能化转型,再塑中国制造新优势,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当前,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不高,若干关键技术对外依赖度较高,严重掣肘了智能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关键工业软件、底层操作系统、嵌入式芯片、开发工具等关键技术环节长期薄弱,技术体系不够完整;半导体、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核心零部件国产替代率较低,亟需加强技术攻关。为此,应尽快梳理亟需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和产品目录,建立高层次统筹协调机制,强化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联动,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瓶颈突破。可支持有条件的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成集智能制造资源环境、技术支撑、创新服务于一体的创新联合体,充分结合“揭榜挂帅”机制,促进各类制造业主体协同创新,加快突破现有薄弱领域“卡脖子”瓶颈。

  一方面,要以智能技术为牵引,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助力。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领域取得长足进步,并结合先进制造技术,成功积累了一定技术和制造优势。比如,一些智能制造企业推出配送服务机器人、智能温度检测仪、智能医用服务机器人等,有效助力老百姓生活。未来,应积极发挥新一代智能技术的牵引作用,着眼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超前布局未来的新兴领域,培育一定数量的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领军企业,牵引整个制造业智能化加快转型。应继续深化工业互联网的行业应用,推动“技术+市场”融合,引导和鼓励制造业企业在研发设计、加工制造、品牌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提升融合创新能力,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同时,要加快搭建智能化的创新网络,推进5G网络建设等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网络、算力、数据和安全基础设施改造与终端智能化升级。

  另一方面,以提质增效为方向,保障企业智能化转型加快落地。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效益是企业发展的动力。近年来,许多企业在推进智能化转型中面临技术、资金、人才等现实困难,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面临技术门槛高、研发成本难以负担等问题。须统筹施策,加强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支持有条件有基础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持续推动工艺革新、装备升级、管理优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加快培育一批标杆性的智能制造企业。围绕中小微企业特点和需求,鼓励开发轻量化、易维护、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持续提高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长期来看,面向智能制造企业的发展需求,应着力完善高技能工人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措施,打造高层次智能制造人才队伍,不断助力企业智能化转型。(于潇宇)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提供新机遇

  • 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性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