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意蕴和重大价值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意蕴和重大价值

来源:人民日报2023-05-22 09:54

  作者:高祖贵(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

  百年变局之中,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成为亟须回答的重大课题。十年前,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习近平主席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建设更加美好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十年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成果日益丰富。这一理念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和持续研究,愈益为实践所验证,愈益深入人心,彰显出强大的影响力、生命力、感召力,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深入把握思想体系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命题。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各国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倡导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此后,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一系列重要新理念新倡议,从不同角度深化扩展这一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不断丰富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需要我们从多层面、多维度深入研究和把握。

  从时代背景来把握。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发展大势不可阻挡。同时,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更多严峻的共同性挑战。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时代潮流和各国人民期待,为世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从总体布局来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这一理念以“五个世界”为总体布局,即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从路径平台来把握。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路径。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原则,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走出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共建“一带一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实践平台。“一带一路”以互联互通为着力点,推进共建国家和地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开辟共同发展、共赢发展、共享发展之路。

  从重要依托来把握。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和落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强有力支撑。全球发展倡议主张坚持发展优先,构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全球安全倡议主张各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不可分割的全球安全共同体,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全球文明倡议倡导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三大倡议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

  从价值追求来把握。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我们要本着对人类前途命运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这为世界各国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领域超越差异分歧、实现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思想支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价值引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孕育的宇宙观和天下观结合起来,把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统一起来,把实现民族复兴和推动人类进步统一到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这一理念,为不同文明相处提供新范式,为全球治理提供新思路,为国际交往提供新观念,为应对共同挑战提供新方案,是对传统国际关系权力观、利益观、发展观、治理观、秩序观的创新和超越。

  全面梳理实践成果

  经过十年不懈努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开创新局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丰硕成果。在双边层面,我国与老挝、巴基斯坦、柬埔寨、泰国等国家就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发表行动计划、联合声明或达成重要共识;在区域层面,推动建设周边、亚洲、中国—东盟、中国—中亚、上海合作组织等命运共同体;在跨区域层面,推动建设中非、中阿、中拉、中国—太平洋岛国等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治理层面,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全球发展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不同层面的共同体建设,推动我国与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断深化利益融合、愈加相知相亲。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下,我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倡导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十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多次写入联合国、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机制决议或宣言,其承载的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开放不要封闭、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公平不要霸凌的价值选择越发深入人心,为超越冷战思维,探索对话合作新模式、共谋和平发展新未来描绘了美好蓝图。

  习近平主席强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要对国际体系推倒重来,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创新完善,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广泛凝聚共建共享的智慧和力量。这一理念,是中国在对时代特征、世界大势、自身发展条件和目标等深刻把握的基础上,伴随着深度融入世界的进程而提出的,体现发展起来的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逻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践中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充分证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西方现实主义权力逻辑的全面超越。

  不断深化理论研究

  伴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的不断丰富和实践的深入推进,相关研究主要从理论的演化发展和实践的政策举措两个维度展开。

  从理论维度上,相关研究从哲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出发,主要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及与其紧密关联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理念倡议的内涵外延、价值意义等展开。这些理念倡议在习近平外交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其理论渊源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优良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对过去长期主导世界的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等,围绕这些问题形成一大批研究成果。

  在实践维度上,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一系列现实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展开,比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解决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的实际意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实现路径、政策、举措,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不同国家与文化之间的传播和认知情况以及如何促进有效传播和正确认知,等等。

  作为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回应了我国和世界发展的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原创性。这一理念引导研究者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增强研究的自主性,为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拓展了宽广空间。围绕这一理念形成的研究成果,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懈努力才能实现的美好目标。我们要以更长远视角、更广阔视野深化和拓展研究,为这一理念在实践中进一步走深走实提供学理支撑。比如,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和意义;在人类文明的视域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贡献;如何夯实共同利益基础、共同价值基础,不断破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难题;结合当下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图景有哪些特点等,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把文艺创造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 提升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质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