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中亚峰会:开启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新篇章
首页> 理论频道> 国际关系 > 正文

中国—中亚峰会:开启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新篇章

来源:学习时报2023-05-26 09:34

  作者:吴晓丹(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5月18日至19日,中国—中亚峰会在中国西安举行,这是今年中国首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也是31年来中国同中亚五国首次以实体形式举办峰会。峰会回顾了中国同中亚国家友好交往历史,梳理了合作成果,总结了成功经验,凝聚了新的共识。六国元首共同签署了《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通过了峰会成果清单,擘画了未来中国—中亚关系发展蓝图,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一)

  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需求、坚实的民意基础,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始终是中亚国家值得信任和倚重的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好兄弟。建交31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高水平发展,双方走出了一条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新路,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过去10年间,习近平主席先后7次到访中亚,多次接待来华访问的中亚国家领导人。在习近平主席和中亚五国元首共同战略引领下,双方合作取得一系列历史性、突破性成就。

  “三个全覆盖”影响深远。新时代10年,中国同中亚五国实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全覆盖、双边层面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覆盖、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全覆盖,这一重大成果在地区乃至世界产生积极示范效应。2022年,六国元首共同宣布打造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中国同中亚合作机制应运而生。双方战略互信迈上新台阶,互利合作增添新动力,友好往来进入新阶段,中国同中亚关系和地区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深刻指出,“中国同中亚五国30年合作的成功密码,在于我们始终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阐明了中国同中亚国家友好关系行稳致远、继往开来的政治保障与力量源泉。

  政治安全互信互助。中国与中亚国家在解决了传统的边界问题和相互裁减边境地区军事力量之后,双方战略互信不断深化。面对复杂多变的地区安全形势,中国同中亚五国休戚与共、安危共担,积极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不断建立健全安全合作机制,深入开展执法安全合作,举行多双边联合演习和边境联巡,联手打击“三股势力”和跨国有组织犯罪、贩毒,坚决反对外部干涉和策动“颜色革命”,有力维护了共同安全利益和地区和平稳定。面对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甚嚣尘上,单边主义、强权政治逆流横行,中国同中亚五国坚决反对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共同捍卫多边主义,坚定支持彼此捍卫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对方仗义执言,维护了共同的战略利益和正当权益,促进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开花结果。中亚地区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地之一。中国同中亚国家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亚地区取得重要早期成果,一大批互利共赢的合作项目落地生根,为地区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特别是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框架下,中哈原油管道、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中吉乌公路、中乌鹏盛工业园、中塔乌公路等互利共赢的合作项目成功建成,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人民福祉、睦邻互信提供了重要助力,让古老的丝绸之路在中亚地区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务实合作做大做强。中国与中亚国家充分利用经贸和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不断拓展务实合作发展空间。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达70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比建交时增长约100倍。今年前两个月,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同比增长22%,保持强劲发展势头。中国对中亚国家的直接投资也保持迅猛增长的态势,截至2022年底,中国对中亚五国直接投资存量近150亿美元,共同实施了一批油气采矿、加工制造、互联互通、数字科技等领域合作项目,给各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人文交流互融互通。中国同中亚国家在双边和多边框架下的人文交流发展迅速,人民友好往来不断加强,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持续加深。双方友好省州市达到62对,每年数十万民众常来常往。中国与中亚国家签署了一系列关于高等教育合作的政府文件,来华留学的中亚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中国在中亚国家开设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带动“中文热”“中国文化热”持续升温,中亚首家鲁班工坊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投入运营。中亚国家也在中国开设研究中心、文化中心。“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中国—中亚农业合作中心”“中国—中亚综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揭牌,“教育培训计划”和“减贫惠农计划”正式启动。中国同中亚国家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大格局初步形成,夯实了双方友好关系的社会基础。

  (二)

  过去的成果应当倍加珍惜,未来的事业更需携手奋进。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此次中国—中亚峰会总结过去,着眼未来,致力于推动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实现新发展,助力双方更好应对新挑战,坚定探索符合时代潮流、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区域合作之路,合力打造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带,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

  擘画了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新蓝图。习近平主席就新形势下如何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提出“四个坚持”重要思路,为各方强化共同体意识、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擘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实现了中国—中亚机制建设新飞跃。习近平主席同中亚五国元首一致同意,以举办这次峰会为契机,正式成立中国—中亚元首会晤机制,每两年举办一次,轮流在中国和中亚国家举办。各方商定下次峰会将于2025年在哈萨克斯坦举行,并将加快完善机制建设,在中国设立常设秘书处,以交通、经贸、投资与产业、农业、能源、海关、人文为优先方向,扎实、高效推进六国全方位、深层次合作。中方还倡议成立产业与投资、农业、交通、应急管理、教育、政党等领域会晤和对话机制,为各国开展全方位互利合作搭建广泛平台。

  开辟了中国—中亚合作新前景。习近平主席在主旨演讲中就加强中国和中亚五国在政治、安全、经济、人文交流等多个方面合作提出一系列重要建议,受到各方高度评价和普遍赞同,并在峰会成果文件中得到充分体现,为中国—中亚合作开辟了崭新前景。政治安全方面,在涉及彼此主权、独立、安全、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尊重彼此根据本国国情选择的发展道路,坚决反对任何势力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使本地区成为合作共赢的净土,而不是地缘博弈的战场。经济合作方面,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新起点,加快发展战略对接,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扩大产业与投资合作,推进中国—中亚交通走廊建设,支持建立中国—中亚能源发展伙伴关系,鼓励高新技术合作,保障地区粮食安全,共同打造深度互补、高度共赢的合作新格局。人文交流方面,积极开展体育、考古、旅游、医疗卫生等领域合作,办好中国同中亚国家人民文化艺术年暨中国—中亚青年艺术节活动,推进互设文化中心,扩大人员往来,鼓励青年交流,共同实施“文化丝路”计划。

  发出了捍卫公平正义最强音。六国一致同意将坚决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以及毒品走私、跨国有组织犯罪,加强生物安全、网络安全、应急救灾合作,继续帮助阿富汗人民维护安全稳定、实现和平重建。六国郑重宣示将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定捍卫多边主义以及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事业作出中国和中亚贡献。各方支持并愿积极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认为这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同中亚各国赓续友谊、推进合作,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必将为六国发展振兴增添新助力,为地区和平稳定注入强大正能量,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 责编:郑芳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理响中国】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 共同富裕背景下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