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辛向阳:建设文化强国,不断打开文化发展新空间
首页> 理论频道> 动态导读 > 正文

辛向阳:建设文化强国,不断打开文化发展新空间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23-07-27 11:17

辛向阳:建设文化强国,不断打开文化发展新空间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现代化产业体系、文化强国、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网络强国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罗胤晨、文传浩:以“双化协同”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迈上新台阶】

  重庆财经学院绿色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罗胤晨、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文传浩指出,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我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关系重大。当前,我国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呈深入之势,但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要素培育、链条韧性和区域布局等方面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对此,应进一步强化“双化协同”,助推现代化产业体系迈上新台阶。一是要完善顶层设计、理顺体制机制,明晰数字化绿色化“制度协同”。统筹协调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同部门间“双化协同”的方向、领域和重点,联动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高水平开放对“双化协同”要素、载体、政策等进行前瞻谋划,探索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经验示范及推广的长效机制。二是要夯实新型基础设施,升级数字化绿色化“载体协同”。加强人工智能、物联网和算力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的循环联通和数据共享,打造先进泛在、全域感知、数智赋能、绿色高效的数字软硬件生态系统,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数字+绿色”底座。三是要畅通资源流动配给,激活数字化绿色化“要素协同”。拓宽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多重要素协同通道,利用绿色技术创新、数字技术创新的交融耦合驱动产业数智生态转型。四是要提升链条衔接韧性,强健数字化绿色化“组织协同”。发挥平台企业技术、流量和数据优势,支持建立跨行业、区域性、专业型产业互联网平台,开展协同采购、制造和配送等现实应用,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协作效率及一体化协同水平。五是要优化区域功能布局,联动数字化绿色化“空间协同”。借鉴“工业上楼”“工业智联”等模式,释放工业数字化绿色化的就近协同效应及生态集聚效能,实现“点”空间集约集群、节能减碳。

  摘编自《光明日报》

  【辛向阳:建设文化强国,不断打开文化发展新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辛向阳表示,一个国家是否强盛,文化强不强是一个重要方面。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我们的先人们发明了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创造了累累硕果,为世界贡献了无数科技创新成果,对世界文明进步影响深远、贡献巨大,也使我国长期居于世界强国之列。要实现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这个目标,要把握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增强公共文化建设能力。公共文化是事关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应大力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加大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和数字化发展,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二是要增强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消费模式等,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发展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线上演播等产业,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三是要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要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努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摘编自《经济日报》

  【汤俊峰: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国防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汤俊峰表示,抗美援朝战争不仅奏响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凯歌,而且锻造出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一是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腿肚子不抖、腰杆子不弯,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越是艰险越向前。二是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要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大团结、全国人民大团结、全体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三是锻造舍生忘死、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要在面对困难和挑战、阻力和变数时,不畏缩、不躲闪,毫不动摇、毫不退缩去斗争,直至取得最后胜利。四是激发守正创新、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要在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各种阻力压力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展现大智大勇、锐意开拓进取,用中国智慧创造出更多更大让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总之,我们要铭记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摘编自《人民日报》

  【邹潇湘、徐艳飞:以网络强国建设新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贡献】

  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邹潇湘、徐艳飞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国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显著发挥,网信领域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具体体现在:顶层设计加速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作用凸显,多项指标居全球前列;数字经济规模稳步增长;数字政府建设有力推进;数字社会氛围逐渐形成。我们要认真总结信息化发展取得的发展成就和宝贵经验,加快信息化发展步伐,切实把信息化发展时代潮流转化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力。一是以自立自强为原则,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底座;二是以创新驱动为引擎,促进数字产业化高质量发展;三是以赋能发展为动力,加快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四是以攻克短板不足为底线,健全自身发展生态;五是以普惠公平为目标,塑造和谐数字社会。

  摘编自光明网

  (光明网记者 郑芳芳整理)

辛向阳:建设文化强国,不断打开文化发展新空间

[ 责编:李澍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提高粮食生产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的“适度宽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