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理论创新、慈善事业、保障和改善民生、教育强国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时杰:“一带一路”产能合作促进全球合作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社科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时杰认为,近年来,我国与共建国家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加快创新要素对接共享,稳妥开展健康、绿色、数字等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持续推动“一带一路”产能合作的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一合作模式将在全球合作和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转让和产业升级,产能合作将为共建国家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步伐,将继续推动共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其次,“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将进一步强化地区和国际合作,有助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为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作出积极贡献。最后,“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将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上发挥重要作用,持续推动环保和绿色技术的应用,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注入更多中国智慧,共同构建更加繁荣、包容和可持续的世界。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李正兴: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理论创新的智慧和力量】
李正兴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历史和实践都启示我们,要在理论上不断有所创新和创造,必须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注重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必须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一方面,坚持从群众中来,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另一方面,坚持到群众中去,坚持理论创新和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亿万人民心中,转化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值得关注的是,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自觉拜人民为师,虚心向群众学习,在回应群众关切中找准问题,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在汇集人民智慧中提炼新鲜理论,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
【郑功成:以创新精神开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由于中华传统慈善与欧美式现代慈善在实践中彼此割裂,就形成了慈善事业滞后发展的局面。导致这种局面的深层原因即是尚未形成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理论共识,进而影响到中国特色慈善运行机制与实践模式的成熟,以及慈善政策体系的完善。因此,必须以创新精神来开创中国特色慈善事业高质量的新境界。一方面,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慈善事业”新理念。我们需要认真总结我国慈善事业实践经验,提炼有中国特色的慈善事业基本规律与共同特征,找准慈善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和走向共同富裕进程中的定位。另一方面,通过重构政社关系,创新慈善事业发展模式。政府在适度监管、有效监管的同时,应当加大对慈善事业的政策与财税支持力度,强化服务意识;慈善组织及相关主体应当树立全局观、大局观,具备自我发展、自主运行的能力,并在奔向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同时,通过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实现慈善运行机制创新。应当秉持开放性而不是排他性原则,既鼓励和支持组织化、专业化、为非特定受益人服务的慈善组织发展,也要鼓励和支持非组织化、非专业化、为特定受益人服务的慈善活动发展。此外,通过技术创新,助力慈善事业新发展。通过技术创新搭建更加便捷、更具吸引力的慈善新场景,推动慈善项目设计创新,提升慈善服务的精准度,增强慈善组织与捐赠人及社会公众之间的信任,降低慈善运行成本、提升慈善运行效率。
摘编自光明网
【陈怀平:科学把握“四个坚持”,扎实做好民生实事】
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陈怀平指出,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要深入理解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强调“四个坚持”,扎实做好民生实事。一是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民生保障工作为了人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彰显了民生保障工作的目标归宿;民生保障工作依靠人民,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号召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到制度建设、资金支持、服务供给中,体现了民生保障工作的力量之源;民生保障成果由人民共享,不因民族、年龄、性别等受到歧视,是民生保障工作的本质要求。二是坚持民生改善的长期性实践。民生改善的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的需要,而人民需要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因而必然要求持续改善民生。伴随着人民需要的变化,民生建设也应进行相应改变,人民需要不断增长的现实决定了民生建设的长期性。三是坚持高质量发展与适度性相结合。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前提和基础。基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开展民生工作,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能超越客观条件的限制,决不能主观上好高骛远,违背发展规律,简单地向发达国家看齐,而应立足国情、循序渐进,既要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四是坚持公平性原则。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生改善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世所罕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努力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社会充满生机活力而又保持长期稳定。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刘佳、王金哲:建设教育强国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佳、王金哲表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布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一方面,建设教育强国是服务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现实需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求加快建设更高质量的教育基础设施,尤其是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等,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供有效支撑。同时,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治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教育结构体系,强化各阶段各类型教育横向融通、纵向衔接。另一方面,建设教育强国是服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的有力举措。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托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教育公平与教育高质量发展,系统推进教育体系结构性变革,构建全面监测、动态追踪、持续帮扶等机制。同时,建设教育强国是服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例如,通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举办传统曲艺欣赏等一系列教育活动,挖掘社会传统文化资源,利用博物馆、图书馆和城市书房等,加快文化普及,提升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此外,建设教育强国是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要在教育全过程贯通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各个方面,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教育的整体变革;要完善师资生态文明教育培训体系,为广大教师提供生态文明教育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服务。另外,建设教育强国是服务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关键驱动。要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通过多边平台支持其他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分享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教育的方案和智慧;要深化多边机构的合作,加强中国教育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扩大中国教育的“朋友圈”。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