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冯文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恒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近日,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作出了“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判断,从着眼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安排高度,对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做了全面部署。这也表明,我国人口发展迎来了新阶段。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要素,人口形势的变化对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长期以来,基数大、增长快是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过去40年间,在生育政策实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意识变化、城镇化推进以及医疗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我国人口形势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人口形势中新变化的发生,是在我国积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初始时期出现的。人口发展具有惯性,上述趋势将大概率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长期存在。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形势,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的新常态,十分重要。
在数量增长优势不再、劳动力供给增量受限、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和区域人口增减出现分化的趋势下,人口发展的总体思路,要从发挥数量优势转为更多发挥质量优势,依托人口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加快推动中国尽快从人口大国转为人力资源强国,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人口的高质量发展含义丰富,不仅意味着人口自身需要实现长期均衡发展,也意味着人口作为发展要素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资源环境保护等提供有力支持,并形成彼此相互正向影响的良好格局。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围绕“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和“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三个重要方面发力。在方法上,需要“以系统观念谋划人口问题”和“以改革创新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中国式现代化关系紧密,人口高质量发展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的同时,也需要注重“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同人民高品质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加快推动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在创新成为第一动力、人才成为第一资源的新发展阶段,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落脚点,在于“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
素质的核心是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前两者也是世界各国在传统的人力资本分析中常用的两个重要维度。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在以深化教育卫生事业改革创新实现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提升的同时,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同等重要,是人口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已超2.4亿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93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已具备良好的人才资源基础。但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相比,差距依然明显。要继续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我国14亿人口中,教育水平为初中及以下的依然近60%,建立终身学习机制,以全生命周期视角提高现有人口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十分重要。
健康的体魄是人生存的基本前提,也是人口整体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虽然长期以来我国在健康领域的表现不俗,但当前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刚刚超过25%,多数老年人还面临着慢病流行和共病多发的多重健康风险,远不能适应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要求。要形成优良的健康素质,需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面向全人群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教育机制,多渠道推进健康知识传播,进一步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改善居民健康行为,切实落实个人是自我健康“第一守门人”的职责。
要实现现代化人力资源的总量充裕,需要从努力扩大增量和更好用好存量两个维度下功夫。一方面,针对当前持续走低的生育率水平,要从家庭和社会多角度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从设施建设和服务发展多方面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补贴力度,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加快推动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既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2022年,我国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8.76亿人。虽然未来劳动力总量会逐步减少,但同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的劳动力总量优势依然明显。在总量下降趋势不可避免的前提下,未来工作的重点,是更好提升劳动者素质以及同岗位的适配性,提升每个劳动者的生产率水平。在这一过程中,做好已占劳动力总量四分之一的“灵活用工”群体的权益保障至关重要。此外,面对规模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贯彻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观理念,全面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在充分尊重老年人及家庭意愿的前提下,多渠道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努力做好老年人力资本的开发工作。
结构优化涉及到人力资源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构成。2010年后,随着劳动力和就业人数进入减量发展阶段,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已从岗位总量不足转变为岗位总量过剩和局部性就业困难并存的时代,就业市场中的供需不匹配成为主要矛盾,劳动力结构亟待优化。一方面,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就业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高端技术人才等需求大幅增加,高级技能人员、技师、工程师的求人倍率远高于其他行业(职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持续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大学扩招中学科结构配置失衡的问题日渐突出。学校教育中工科本科毕业生所占比例一直不到三分之一,人文社科和经管类等学生占绝大部分,这一结构并不适应我国加快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中对人才的需求。在涉及未来核心竞争力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的人才培育上,当前发展明显不足。此外,职业教育发展的不足,导致在应用型人才供给上,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明显差距。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综合施策。根据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发展趋势,进一步深化大学教育改革,按照“四个面向”人才培养方向,建立更加紧密的市场结合机制,增加高校理工科类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更好发展职业教育,以未来需求和市场化为导向推进相关学科调整。发展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深化产训结合,让劳动者知识和技能保持持续更新。
分布合理既包括人口的地理空间分布,也包括不同行业间的分布。近些年,西部地区的求人倍率一直高于东部和中部,但西部地区同时面临着人口减少风险。在行业分布上,传统行业劳动者供给过剩和新兴行业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并存。随着城市群发展潜力的进一步释放,未来我国预期还将面临核心城市群人口聚集和边远地区人口减少并存的现象。实现人力资源的分布合理,需要更好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关系,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的同时,优化人口结构,推动产业布局和劳动力供给空间集聚和深度融合,维护人口安全。同时,根据产业转型升级规划和产业景气周期,引导传统产业人员积极向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的快速流动。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