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数字金融、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建设美丽中国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张晓晶:围绕提质增效和防控风险,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张晓晶认为,做好数字金融这篇大文章,必须紧紧围绕提质增效和防控风险的目标,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加强数字技术原始创新,参与全球数字规则制定,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金融强国建设。一是完善数字基础设施,促进数字金融均衡发展。以数字科技为基础,构建安全、合规、统一的数据要素平台,推进区域数据中心集约化建设,加快大数据传输通道建设,不断提升数据传输能力。加快农村地区数字金融体系建设,中西部地区可考虑建设超大数据处理中心,通过“东数西算”降低东部地区数据处理成本,实现东中西部数字基础设施协同发展。二是提升数字化监管能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坚决惩治违法犯罪和腐败行为,严防道德风险。建立健全数字金融风险监测与评估机制。三是加强数字技术原始创新,提高平台企业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自主创新动力和活力。四是积极参与全球数字规则制定,完善全球数字治理体系。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作用,支持自贸试验区率先对标国际高水平数字经贸规则,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数字经济规则衔接适应的规则体系、管理标准等制度体系,提升在数字经济国际规则竞争中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摘编自《光明日报》
【潘敏、吴金驰:聚焦人民需要,努力建设“人民之城”“幸福之城”】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潘敏、吴金驰表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聚焦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不断提高城市工作水平,努力建设“人民之城”“幸福之城”。首先,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体落实到新时代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就要做到城市规划、建设和治理等一切城市工作都要坚持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依靠人民。其次,做好城市工作,要充分尊重、主动顺应城市发展规律。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人口规模巨大的现实国情,积极探索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建设和治理模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系统规划,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推动城市治理的重心和配套资源向街道社区下沉,把更多公共空间、绿色环境、发展机会留给人民。最后,人民群众是城市建设和治理的主体,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深厚根基。推进中国特色城市建设,必须尊重和保护人民在城市发展中的首创精神、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政府、社会、市民共同促进城市发展的强大合力。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以共治共管、共建共享为抓手,鼓励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推动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素养,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高水平文明城市建设。
摘编自《人民日报》
【龙海波:抓住科技创新这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龙海波认为,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大势所趋,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我们要在百年大变局、产业大转型、数实大融合中把握科技创新机遇,找准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科技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在变局中依靠创新抢先机开新局,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要提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转化效率,提前谋划未来产业及细分赛道布局,在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善于在转型中依靠创新增动能求突破。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含量较高,通过规模效应和创新激励等方式能够更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打造适应发展新要求、掌握新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劳动力队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要善于在融合中依靠创新挖潜力拓业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要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产业链发展牵引作用、数字化转型赋能作用,真正将数字经济领域创新成果转化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创新红利。
摘编自《经济日报》
【朱向东: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愿景和关键路径】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朱向东表示,建设美丽中国意味着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动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认识到,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一环。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事项,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具体而深入的政策措施,保护和恢复宝贵的自然遗产。首先,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基础。要推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对于具有独特生态系统和珍稀物种地区的保护工作。其次,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是关键。要通过实施大规模生态修复项目,努力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其自然恢复能力。最后,要依托现代科技,如卫星遥感、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准确地监测生态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不利现象。还要认识到,守牢安全底线,健全保障体系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首先,要强化环境安全风险管控。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风险的监测和预警。其次,要构建全面的环境监测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环境监测网络。最后,要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通过环保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监督中来,实现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在环境保护中的有效协作。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