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美国区域研究、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消费可持续发展道路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张杨:美国区域研究的知识体系与代际差异】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杨认为,“区域”概念的本质是表达目标地区在世界和历史中的位置。近代以来西方区域知识生产经历了三次重要的范式转变。在不同的范式转变中,“区域”概念的时空变化最为显性,具有时间性、空间性、历史性。美国主导的区域研究涵盖全球,其“区域”内涵发生微妙变化,具有工具属性。近年来,新区域研究浪潮打破美国区域研究的地域界线,出现以政治、经济、种族或语言文化认同为主的替代性概念,但西方学者仍掌握话语权。区域研究在早期受到欧洲“东方”研究的影响,但随着社会科学的学科建制在美国高校的普及,区域研究开始获得新的方法和理论的启迪。区域研究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既互融又紧张,不同社会学科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存在分歧。在冷战时期,现代化理论成为区域研究的重要背景,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区域研究开始经历批判、反思和变革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研究逐渐摆脱了西方中心的视角,开始反思和批判现代化理论,并受到世界体系理论和依附理论的冲击。“9·11”事件之后,区域研究被重新重视,美国学界提出了重建“区域”的空间边界、追踪跨国流动的影响和深度情境化等新的区域研究方案。叙事主体的思维模式对于区域研究极为关键,不仅从根本上决定着叙事的立场、视角和方法,还决定着区域叙事的有效性。美国区域研究创建时期的初代学者意识到,区域研究需要当地学者的参与,以提供不同文化视角。然而,随着冷战的加深,区域研究逐渐制度化,冷战需求与学术研究兴趣相结合。20世纪70年代批判浪潮兴起,第二代区域研究学者提出要重新争取区域研究的主动权。经历了第三代学者相对沉寂的反思期后,美国范式仍然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并为区域研究提供概念框架和理论支点。进入21世纪,美国学者也在探寻区域知识生产的新发展方向。
摘编自《光明日报》
【赖德胜:深化供需结合,推动高质量发展】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赖德胜指出,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推动供需做强做优,推进供需深度融合,畅通供需高质量循环。具体来看,要着眼于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不断增强消费的能力,改善消费的环境,扩展消费的渠道,提升消费的意愿,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更好发挥投资对于扩大内需的关键作用,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处理好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的关系。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供给体系对需求升级的动态适配性,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性;继续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创造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系统布局和推进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的势能,将其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效能;进一步发挥国际循环在促进供需结合中的作用,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进程中把握新的机遇。
摘编自《学习时报》
【陈健、陈志:积极推进重大专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陈健、陈志认为,加快将重大专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应从四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坚持应用导向,优化体系设计,构建专项成果产业化组织管理体系,形成贯穿于重大专项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化制度安排。二是用好市场机制,突出企业主体,加大企业参与或牵头承担重大专项的力度,加强产业链创新链融通布局,引导金融资金与社会资本进入重大专项领域。三是加快场景建设,培育自主生态,打造重大专项成果示范应用场景试点,围绕应用场景加快一体化布局,促进应用场景开放融合。四是创新政策工具,夯实保障基础,健全重大专项成果示范应用政策体系,强化专项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和激励。
摘编自《科技日报》
【范志勇:解决好居民急难愁盼的问题才是消费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中国人民大学崇实书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范志勇指出,当我们把提高消费作为发动经济增长的抓手时,不仅要看消费的占比,更重要的是看消费支出增加能不能与投资活动形成良性的互动。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必要条件,没有持续的经济增长就难以实现持续的消费增长。短期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可能带动消费的一次性增加,但是很难实现消费的可持续增长。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主要依赖服务业拉动经济发展的后工业化时代。在养老、医疗等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的服务领域中,既涉及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又涉及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在高科技产品开发方面,围绕智慧健康、智慧医疗等重点领域,可以谋划一批前瞻性、战略性科技攻关项目,把数字经济和5G技术与服务产业联系起来。在劳动密集型服务方面,可以增加社区养老、社区医疗等服务的有效供给,降低养老服务供给的制度成本,使养老服务成为具有内生动力的新兴产业,带动就业和经济复苏。总之,促进消费的目标绝不仅仅局限于鼓励消费者增加支出,更重要的是要为相关行业带来政策利好,做大做强相关产业,培养中国的服务企业品牌。通过培育消费服务产业来解决居民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才是消费发展的可持续道路。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