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高校人才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东北全面振兴、国有企业创新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贺祖斌:提升科技支撑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高校贡献】
广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贺祖斌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有条件也有责任不断提升科技支撑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自身贡献。高校要加快提升科技支撑力,需要从战略、制度、人才等方面多管齐下。在战略上要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坚持系统观念,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不断提升高校科研创新的策源能力;优化教育布局,科学合理调整优化专业资源配置;强化校企科研合作,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促进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在制度上要持续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完善和优化基础科学研究支持体系,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国际学术交流机制。在人才队伍上要引育高水平科研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政策性扶持、科研能力培养和科研业务支持力度,形成科教协同和产学研协同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摘编自《人民日报》
【丛斌: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和完善劳动者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认为,生产力作为三要素互动的逻辑体系,所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劳动者是诸要素中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是物质要素的创造者和使用者。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和完善劳动者能力。劳动者能力要素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认识论上必须明确,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战略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在国际竞争中形成人才比较优势的必要条件;二是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要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形成一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劳动者队伍。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释放科技人才活力,提高科技人才素质。必须做好对科技人才的建设和培养工作,同时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关心、关爱,为他们营造宽松、和谐、自由探索的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他们尽情释放创新活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李政:立足特色优势,明确东北全面振兴路径】
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李政指出,新时代东北振兴,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振兴,也是全面的振兴、全方位的振兴。东北全面振兴是坚持创新驱动的振兴,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激发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中激发经营主体创新创业以及投资新兴产业的活力和动力。东北全面振兴是坚持结构优化的振兴,要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农业方面,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工业方面,要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服务业方面,要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东北全面振兴是坚持绿色发展的振兴,要走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坚持绿色低碳导向,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转型,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风光氢储”协同发展;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的独特资源和优势,推进寒地冰雪经济加快发展。
摘编自《经济日报》
【钱爱戴:着力打造国有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钱爱戴认为,面对国有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的不足,未来既要从制度机制设计入手,完善多元化支持体系,也要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加快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提升国有企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水平,可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原创技术供给,加强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解决产业发展前沿性问题。二是创新研发组织模式,布局实施跨领域科研项目,探索以价值创造为主的评价机制,以数字化工具、数字化平台等先进技术手段改造研发环节、提升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三是加大多元化金融支持,根据原创技术策源地的需求和特点,建立分类分级的金融服务;监管机构要更好统筹创新支持和风险防范,为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提供更为灵活的融资渠道和资源支持。四是完善技术评价机制,推动人才高地建设,造就一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站在国际前沿、引领技术发展、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队伍。五是促进原创成果转化,加快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对接机制,聚焦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高价值专利,注重在原创技术开发过程中将更多成果转化为行业标准。六是推进国际创新合作,鼓励国有企业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以全球化的视野加强自主创新,支持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
摘编自《科技日报》
(光明网记者徐倩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