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2025年经济工作,会议亮点满满,传递出很多信号。本期“对话经济学家”邀请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黄汉权围绕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解读。
2024年中国经济稳中有进
主持人:黄院长,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即将顺利完成,也就是说经济增长5%左右这个增速是能够达成的,您怎么看待这5%的含金量?
黄汉权:2024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这一年是我们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一路走来,中国的经济很不平凡。一季度我们实现了5.3%的较快经济增长,二、三季度有所波动。去年9月下旬,中央政治局会议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以后,极大地提振了社会信心,改变了市场预期,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我们看到,10月份、11月份主要经济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转,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应该是一个比较快的速度,2024年经济增长将呈现“前高、中低、后扬”态势,也就是“U”字型发展态势,顺利实现全年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
在“量”增长的同时,经济发展“质”的表现也是比较亮眼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质生产力稳步推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量子科技等方面的科技突破不断取得新成果,同时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是改革举措加快落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一批重要的改革举措加快落地实施,如延迟退休年龄、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等。这些改革稳步扎实推进,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三是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重要进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制造业全面对外开放,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
四是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安全基础不断夯实。一方面,有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积极推进房地产、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防范化解。另一方面,安全的基础不断夯实。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超过1.4万亿斤,又创造了新纪录。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也不断提升。
五是民生有效保障和改善。就业保持基本平稳,物价水平总体比较稳定,城市乡村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提升。
因此,从这几个方面来看,2024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含金量是实打实的,实现了稳中有进。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以及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您怎么理解这个“新”?
黄汉权:现在大家都认识到,随着旧动能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减弱,急需培育新动能,形成整个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培育新动能方面,要大力通过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特别是在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方面,持续不断发力。但同时应该看到,传统产业也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要采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实现“老树发新枝”。
主持人:现在大家对于经济增速更加理性和务实,老百姓更看重我们经济发展动力是不是更强劲,创新驱动力是不是更大,经济发展结构是不是更协调合理,绿色发展底色是不是更浓厚,对外开放水平是不是更高,以及大家是不是有了更强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您怎么看?
黄汉权:是的,我们讲的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是“质”和“量”的辩证统一。光有“量”没有“质”,这种发展是粗放型的,不可持续的;只有“质”没有“量”,经济增长是停滞的。只有把“质”和“量”有效统一,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量的合理增长,保持经济增长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达到或者靠近潜在经济增长率;也要实现质的有效提升,经济增长动能需要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要向中高端水平升级,对外开放要向以制度型开放为主的高水平开放迈进。我们发展的目的是惠及民生,就是要让老百姓能够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才能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稳住楼市股市支撑经济发展
主持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稳住楼市股市”,您觉得这六个字意味着什么?能不能先从稳楼市跟我们谈一谈?
黄汉权:房子集聚着老百姓的财富,对很多居民来说,拥有一套住房是他们最大的愿望,一辈子挣的钱,最大的花费可能就是在房子上,所以房子某种程度上也是老百姓最重要的资产和财富。中央提出稳楼市,就是要稳住老百姓的资产和财富,这其实是回应了广大群众的关切。而且,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关联性、带动性很强,涉及建筑、钢铁、家电等很多行业领域,关系就业、地方财政等,涉及面很广。所以稳住楼市也是提振消费的重要载体,是稳经济的重要抓手。
主持人:这个“稳”到底稳的是什么?哪些环节是一定要稳住的?
黄汉权:我觉得稳楼市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稳预期,预期很重要,会影响消费行为。从楼市角度讲,要通过政策调整优化,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上相匹配。
有句话叫“买涨不买跌”。近几年,楼市处于下行趋势,目前价格已经处于较低水平,如果再形成下跌预期,或者有一些负面因素,导致大家对未来预期看跌,那就会使有些理性的正常的消费需求没有被释放出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楼市,就是通过优化房地产政策,使房地产的发展回归到市场的正常轨道,让正常的需求得到释放。同时也是把原先各种限制性的措施调整过来,让其回归到经济规律上,进而让大家的预期和消费行为回到常态。
主持人:您觉得2025年房地产市场能不能做到止跌回稳?
黄汉权:从去年10月份、11月份楼市的表现看,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止跌现象。一些城市新房以及二手房的带看量还有成交量,实现了同比正增长,相较9月份环比也实现转正。随着2025年经济保持向好态势,房地产政策不断完善,包括降低房贷利率,降低首套和二套房首付比例,以及其他相关政策逐步优化,一部分被抑制或者等待观望的需求可能会得到释放,这将有利于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主持人:有人担心,如果国家不断加码房地产刺激政策,房价会像以前一样马上反弹大涨,会不会再出现这种现象?
黄汉权:现在房地产的供求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我国总人口数量对房地产市场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我国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相对较高水平,截至2023年底,我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这个水平是不低的,在这种情况下,供给也会出现变化。当然我们的需求空间还是比较大的,未来的房地产需求空间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其一,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目前我国还有1.7亿进城农民工和随迁家属,长时间在城镇就业、生活,但尚未落户城镇,他们的住房需求只有部分得到满足,多数人的住房需求还要想办法解决。其二,还存在改善性住房需求,比如小房子换大房子,从老小区换到新小区,城市的更新改造,“老破小”的翻新,等等。这些因素叠加起来,房地产市场仍然具有较大潜力和空间。
从供和求两方面看,我觉得房地产未来发展应该会维持比较平稳的、持续的发展态势,更多不是量的扩张,或是价的迅猛增长,而是质方面的不断优化,通过改善住宅质量,使居住环境朝着更加优化合理的方向发展。
主持人: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后,股市有一些好转,但大家的信心还不是很足,2025年股市会不会发生改变,更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黄汉权:股市已经在改变了,自去年9月份以来,股市发生了很大变化。股市是晴雨表,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前景的综合反映,从这一点来说,股市的表现跟我们的经济表现及这一轮政策不断发力是相吻合的,充分反映了大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2025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尤其在“稳住股市”的基调下,股市的表现会是不俗的。
但是,需要我们从政策的角度,去细心呵护股市发展。一方面,完善股市各项制度,鼓励支持长期资本进入股市,为股市发展提供更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要让经济高质量发展扎扎实实推进,支撑股市持续向好。
主持人:我觉得这是相互支撑的,股市提振之后也会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
黄汉权:是的,股市发挥直接融资功能,去年特别是9月份以前,因为股市非理性的低迷,导致很多首次公开募股(IPO)的节奏放慢,对我们整个社会的投资,特别是高科技、新质生产力方面的投资有所影响。要推动股市持续向好,使股市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和服务功能发挥出来,进而形成实体经济好支撑股市好、股市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提升消费能力和意愿
主持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以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到了2025年重点任务的第一位,并且提出要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应该怎么理解这些提法和表述?
黄汉权:内需不足是制约我们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尤其是在2025年,面临的外部环境可能更加严峻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把扩大内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国内需求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消费,一个是投资。就消费而言,要提高大家消费的意愿和能力。一方面是要增加居民收入,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还有支持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就是在社会保障方面,提高福利待遇水平。通过提高收入和完善保障,解决居民的消费能力不足问题。
同时,要通过打造消费场景提高消费能级。除了传统的商品消费,现在服务消费、绿色消费以及一些新型消费,发展是比较快的。我们应该顺应这种新消费的发展趋势,不断创造好的消费场景,让老百姓有更好的消费体验和更好的消费场所,来满足消费需求。
主持人:稳住楼市股市在提高居民消费方面会起到多大的作用?
黄汉权:我觉得稳住楼市股市和提高居民收入是正相关的。居民消费一般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取决于居民收入的增长,收入增长越快,收入越多,消费能力也就越强。第二,取决于居民的财富和资产。这是居民收入积累下来的存量,财富和资产越多,居民家底越厚,消费的底气也就越足。第三,取决于对未来的预期,如果居民对未来的预期如收入、就业这些方面是很看好的,那现在消费的意愿就会增强。所以想要提高消费,就要从这三个方面下功夫。刚才提到的稳楼市、稳股市,都是提高居民财富和资产的一个重要方面。
主持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到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可不可以解读一下?
黄汉权: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相当于把提振消费的要求,鼓励支持消费的各种举措、各种办法,通过一项一项的行动落地落细、落到实处。比如,对于中低收入群体,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很高,通过提高收入,可以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对于中高收入人群,他们想消费,但是缺少心动的爆品,需要通过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向市场多提供一些能够吸引他们的高质量产品,使其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类似这些方面,我觉得都可以在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里进行细化。
适度宽松不是“大放水”
主持人:时隔多年之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再次被提出。有观点认为这是国家要“大放水”,请您从专业的角度给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黄汉权:货币政策的基调有五个档,依次是从紧、适度从紧、稳健、适度宽松、宽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觉得是合适的,是根据我们现在的情况变化进行的适时调整。
第一,是扩大内需的需要。要扩大内需,除了财政政策,必须还要有货币政策协调配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相匹配。第二,从整个国际环境看,美国、欧洲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入了新一轮的降息周期,为我们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宽松的国际环境,让我们的政策能跟其他国家货币政策保持同步基调。第三,考虑到我们现在整体物价水平偏低,而实际利率还处于相对偏高的状态,通过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推动利率水平下降,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特别是现在一些行业企业,面临经营困难,这将有利于降低他们的利息支出等资金成本。因此,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为经济持续向好提供充裕的流动性支持,也能向社会释放稳增长的强烈信号。
主持人:现在还有人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解读为新版的“N万亿”经济刺激政策,您怎么看这个观点?
黄汉权:我觉得不能等同于或者看成是“N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再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从总量和结构上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总量上,要求创造良好的流动性环境,使整个社会的融资规模、货币发行量和经济增长以及物价水平的预期目标相匹配。在结构上,强调通过降准降息来降低整个社会的融资成本,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加合理的资金供给。还强调要优化金融工具,推动资金更多地向实体经济流动,特别是向新质生产力、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以及民生改善等领域汇聚,从而实现补短板、强弱项、增后劲。
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主持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什么是标志性改革呢?
黄汉权:我理解的标志性改革,应该是起到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的改革。这些改革能够迅速让老百姓可感可及,同时也能够对整个经济发展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比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给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其中一个重要的改革,就是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从法治层面对民营经济发展作出权威性的制度安排,这有利于让民营企业吃上“定心丸”,也能够稳定民营企业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
又比如,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涉及要素自由顺畅流动。现在,我们面临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制定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指导各个地方打破行业封锁、地方保护和市场壁垒,推动商品、要素、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之间自由顺畅流动,激发各个方面的动力和活力,确保各类经营主体能够公平地获得生产要素,实现要素的高效配置及优化组合,进而推动整个经济效率的提高。
再比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现在地方财政收支压力较大,特别是面临化债压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一方面,通过扩大中央事权,增加中央支出,为地方减负。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地方税源,增加地方财力,使地方财力与支出更好匹配,增强地方的财政能力,从而推动其有更多精力和能力用于发展经济,更好落实国家提出的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提高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的能力。
双侧发力整治“内卷式”竞争
主持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您认为什么叫“内卷式”竞争?为什么要特意强调这一点?
黄汉权:“内卷式”竞争本身是一种竞争,但是过度的、恶性的竞争。所谓的恶性竞争,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形式是价格战,以比成本更低的价格销售产品。我们常说,良性竞争有利于企业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完善、工艺流程优化等方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优化服务,赢得消费者芳心。而恶性竞争则会导致很多企业不惜代价降低价格,使行业增收不增利,增产不增收,甚至出现亏损。不仅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还会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对消费者来说,短期因为价格低廉觉得捡到了便宜,但这种低价竞争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承担长时间亏损,时间久了,为了弥补损失,企业就可能降低产品质量,或者在某些方面做手脚,导致消费者到头来还是吃亏的。
其实,“内卷式”竞争背后反映的是供求失衡。因为结构性矛盾,导致供大于求,使得整个市场存在过度竞争。正是注意到这个问题,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我觉得需要从两个方面发力整治,一个是从供给侧,还有一个是从需求侧,也就是双侧都要发力。既然是供求失衡,那就在供给上想办法把过多的供给降下来;在需求方面,通过扩大内需来提高需求,这样的话两者就能够平衡了。
在供给方面,有三个重要的发力点。第一,在政府层面,要规范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有些行业之所以一哄而上,出现产能过度扩张,是因为地方政府对产业给予不当的干预,比如不合理补贴,导致产业超出其正常水平扩张。通过取消各种不当的干预,让地方政府把招商引资,从以前过度注重土地、税收、奖励等补贴行为,转向依靠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等优化营商环境方面。
第二,对目前已经存在“内卷式”竞争的行业,要实施产能出清机制。过去一些行业也出现过产能过剩问题,现在要学习借鉴当时去产能的经验做法及教训,对“内卷式”竞争行业进行产能出清。通过改革的办法,市场化、法治化的手段,如提高质量、能耗等标准,倒逼低效落后的产能退出市场,让产能回归到一个合理水平。
第三,鼓励支持企业聚焦主责主业,深耕细分市场,实现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避免在一个赛道过度地同质化竞争。
主持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何意义?
黄汉权: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内卷式”竞争是地方政府对产业不规范的干预和不合理的补贴造成的,如果把背后的这些因素都给铲除了,我觉得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会有更大的起色。
中国经济前景光明
主持人:现在外部环境的挑战不断加大,内部经济运行遇到困难,国外唱衰中国经济的声音不绝于耳,内部也有一些悲观情绪。我们怎么看待这种不同的声音或者是质疑?
黄汉权:对中国经济唱衰的论调,不是现在才有,不同的时期都存在,只是出现的方式或者论调的内容不一样。但中国经济都这么发展过来了,不仅没有出现大问题,反而发展得越来越好,体量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这些各种各样的对中国经济的杂音和论调属于断章取义,甚至某种程度上是故意歪曲,是经不起推敲的。
举个例子,中国房地产的一些大企业曾出现爆雷事件,因而有一些论调说中国房地产崩溃论。但我们看到,随着政策不断调整完善,整个房地产市场2024年10月份、11月份的交易数据显示出止跌迹象,表明中国房地产崩溃论并不存在。
再有就是中国债务危机论。拿数据说话,2023年末,我国政府负债率是67.5%。跟西方发达国家比,债务水平较低,属于相对安全的水平。正是因为我们的债务水平不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财政赤字率”,增加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这些债券能够发行,说明我们仍有举债空间,债务的水平是安全可控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中国债务危机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主持人:中国经济网记者 郭枞枞;整理:经济日报记者 秦 悦 段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