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增强银行理财市场韧性
首页> 理论频道> 经济社会 > 正文

增强银行理财市场韧性

来源:经济日报2025-02-09 10:15

  作者:田轩(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作为连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桥梁,银行理财市场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资金有效配置和社会财富合理增值。近年来,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展现出强大韧性,基本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

  从规模来看,在低利率政策引导、存款“手工补息”整改以及债市提振等因素推动下,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容量显著提升。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末,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9.95万亿元,较当年初增长了11.75%。银行理财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断提升。据统计,2024年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到1.25亿人,较当年初增长9.88%。

  从产品端来看,产品创新与多样化进程加速,市场结构不断优化。随着市场风险偏好下降,稳定收益产品愈加受到市场青睐。截至2024年末,固收产品规模达29.15万亿元,占比97.33%;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8.66万亿元,占比95.69%。

  此外,2024年,我国银行理财还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积极投入专精特新、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等领域,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达约21万亿元,多渠道为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尽管成绩显著,但对标资产管理市场高质量发展目标,银行理财市场仍面临一些结构性问题。一是产品同质化严重,权益类产品占比过低。二是市场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随着财富市场竞争加剧,资管产品发行增多导致净值化后理财产品收益率降低,影响了投资者对于市场的预期。为保持市场竞争力,银行需降低产品费率和起购门槛,这压缩了银行盈利空间,增加了机构降本增效提质的挑战。三是监管容忍度和颗粒度有待提升。目前,我国银行理财资金参与权益类投资仍受到明确限制,各类估值平滑机制面临整改压力,且创新型产品监管面临不明确、不规范的不确定影响,阻碍了银行理财市场的规模增长、新兴模式的转变以及对资本市场的深度参与。

  未来,银行理财市场需进一步瞄准“量价双优”的结构性改革求效益,持续增强市场韧性,发挥更为强大的资产稳定器作用:一方面,通过自身稳定性应对市场波动带来的短期压力,能够有效分散投资者风险;另一方面,依靠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资金吸引力,为实体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血液”。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金融机构自身的创新与变革,也需要监管政策的引导与支持。

  优化产品结构,拓展营销渠道。在鼓励银行理财机构开发更多元化的产品,特别是权益类和混合类产品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需求的基础上,拓宽理财产品销售渠道,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推动业务管理模式变革,形成快速响应的银行业运营管理体系,推动银行业加快形成面向客户全生命周期服务和定制化的全方位、多层次精准服务体系。

  优化资产配置策略,提升投资能力。通过支持理财机构设计不同风险等级和收益预期的产品,鼓励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发与股权投资基金相匹配的长期权益产品等。同时,进一步加强理财机构的投资能力建设,通过引进专业人才、提升投研能力、调整多元化投资策略等方式,提高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提高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同时分散风险。

  通过持续调整完善监管政策,提升理财市场长期回报和稳定性。保持政策环境的一致性、稳定性,尤其针对创新型产品和新兴业态,需要加快出台更加明确和规范的指导文件。完善估值平滑机制,优化第三方估值机制,确保估值的透明性和公允性。放松对银行资金投入科创债、权益类投资的限制,释放理财产品的投资活力。推动银行理财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通过参与上市公司定增、新股申购等方式,为资本市场带来更多的增量资金。优化绩效考核机制,将风险管理、合规性等因素纳入考核指标。建立长期激励机制,鼓励理财公司关注长期投资回报并注重风险控制,降低市场波动风险。

[ 责编:徐倩阳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四重叙事的思政课

  • 党的创新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实践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