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殷凤(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新光(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和世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知识生产呈现出场域不断扩大、主体日趋多元化、组织模式多样化的特点。知识生产共同体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刻不容缓。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在教育、科技、人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向前推进的,新兴大国的崛起往往都是建立在教育兴盛、科技发展、人才涌现的热土之上。现阶段,中华民族已进入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对教育的渴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调“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因此,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是一个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化国家的基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第一基石。只有三者协同融合发展,才能推动国家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一体协同融合推进,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的组织方式和治理体系,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破解发展中的“阿喀琉斯之踵”与“卡脖子”等难题,以教育科技人才之强夯实强国建设之基。
总之,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体制机制改革与发展,要在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的基础上同向共促,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体制机制改革的现实逻辑关系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科技发展的可持续保障,教育通过提供知识和技能,为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科技是发展教育和培育人才的有效武器,科技进步不仅可以改善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而且是促进人才发展、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科技的应用和创新为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人才是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人才促进教育事业的改进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国家的进步与发展全靠人才。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创新,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进而构建起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生产力,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根本性成果。统筹教育、科技、人才的“三位一体”发展可以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发挥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
除此之外,不可忽视的是,现阶段在推进“统筹一体”的过程中,需要着重关注四个方面的阻碍:一是在创新人才方面,人才教育和供给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仍有差距,校企双方在技能人才供需方面存在较大鸿沟;二是在创新驱动方面,高科技领域的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专业人才流动存在障碍;三是人才政策包括企业科技人才的就业环境改善、薪酬水平和评价体系优化仍存在一定制约因素;四是在自主体系建设方面,还没有形成强相关的黏合效应,复合型高精尖人才不足,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中国高级技工的人才缺口已达2200万,预计2025年超过3000万。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旨在打破传统机制的束缚,建立大容量的容错池,推动思想解放,改变传统的科技教育人才观,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格局。因此,要树立大教育观、大科技观、大人才观,从运行机制、实践探索、规律分析、政策试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布局和考虑。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重大知识创新和关键性技术突破,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劳动形态、产业变革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创新性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引领作用。
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发展的主要发展路径
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要遵循现实逻辑,参考主要路径予以统筹推进,加快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打造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新质生产力。
加快一流学科建设,聚焦前瞻性基础研究。高等教育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当下,高等教育面临调结构、提质量等艰巨任务。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关键引擎,建立科技发展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充分发挥创新资源聚集、基础研究深厚、交叉平台广布的优势,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凝练科学第一性问题,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自主布局能力与学科交叉,打造新型的科技创新平台,致力于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获得新知识、建立新理论,产出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原始性成果,努力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要加强基础学科、数理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前沿学科的建设,建立“人工智能+”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布局和前沿交叉学科的强大平台,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
加快培育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高水平、体系化科技平台。无论是探索性还是应用性基础研究,想要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高水平科技人才是关键。要针对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特点,构筑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学术文化和科研生态体系。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供人才支撑。要瞄准国家“大科学”“大工程”中体系化的难题,开展“任务导向”的重大基础研究,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跃升,通过多主体联动,贯通高校、政府部门、龙头行业企业、国际组织人才资源,构建有组织的科研咨询委员会、协同合作联合体,并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致力于提出原创性的概念、原理、方法,开辟新赛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地布局和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高端基础研究平台,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基础科研经费投入。整合全国优势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国家实验室体系。同时,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文献数据中心,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技术和信息交换的共享平台,实现创新要素资源集聚迭代,促使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健全。
加快培养造就新时代的高水平战略人才。人才是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核心动力,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创新驱动实质上就是人才驱动,人才在一体化发展中处于核心位置。要培养立足中国实际、拥有国际视野、具备科学家精神的战略科技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形成推动科学研究的优势力量,助力打破外部科技封锁,实现科技创新的自主化、本土化,进一步推动打造世界级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人才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育人才,以助力构建自主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一代代堪当重任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建立健全多样化激励驱动机制,完善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周期支持机制,赋予科技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选择权,并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鼓励科技人员,高起点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以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为导向,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前沿研究。持续完善“重要科学发现→科学问题攻关→核心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应用”的链条机制,促进资金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协同融合,真正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才挑大梁、担重任,打造国际一流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聚集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