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准确把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旨要义、原则要求和实践要点,坚定不移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绿色发展”主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中长期发展
基于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研判和对新时代发展任务的前瞻谋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杨永恒、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强调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结合,体现的是人与经济社会自然相协调的包容性增长,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新发展理念不仅成为“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及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发展的指导理念,也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科学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充分彰显了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作用。新征程上,要更加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详情
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旨要义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意味着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自身发展融入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中,实现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态容量增加同步推进。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赵仲华,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陈宗波在《中国社会科学报》撰文指出,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力较弱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文明,破坏生态环境就是毁灭人类文明。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全球化发展使各国互相依存、休戚与共,生态问题成为超越阶级、国家、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大气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着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还会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共同利益造成损害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是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着眼于全球生态安全和人类共同福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详情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胡军在《学习时报》撰文指出,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集中力量攻克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努力做到让老百姓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生态环境效益。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通过提供生态公益岗、加大生态补偿及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等,着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更多群众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与此同时,中国已建成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全球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和第二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环境产品出口国,绿色已经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新动力、新引擎,在共同富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详情
全领域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碳排放与其他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具有同源性,是“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牛鼻子。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威在《经济日报》撰文指出,要以降碳为总抓手,实现产业结构深度调整、重点行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应用。推进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导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对于传统行业,要持续推进工艺流程更新升级,推广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以产业优化带动产业绿色化。加快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通过规模化发展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覆盖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电力行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行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产业,电力行业应加速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逐步将非化石能源发电转变为电力系统发电主体;交通运输行业应着力构建完善的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推动运输工具的动力来源清洁化,提升新建设施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建筑行业应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节水降碳改造,提升新建建筑中星级绿色建筑比例。全面绿色转型高度依赖科技创新,需要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应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夯实绿色转型智力基础,以政策制度保障颠覆性技术创新所需的创新平台、耐心资本等,为科研创造条件。详情
(光明网记者 李彬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