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花冬进(南京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作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关键交汇点,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环节。高校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精神,扎实做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
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研攻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研攻关,推动科技创新成果高质量转化和应用,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是推进前瞻性基础研究。当前,国际科技竞争呈现出向基础前沿领域迁移的特点,高等院校要有组织地推进具有战略性、前沿性、市场性的基础研究,不断强化基础理论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二是聚焦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头,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所需要的人力多、周期长、投入大,需要高等院校科学优化顶层设计,精准投放科研资源,集中精锐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努力创造出更多“从0到1”的创新成果,攻克一批“卡脖子”核心技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三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作为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转化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高等院校要在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技术转移服务管理队伍培育等方面积极探索,推动与政府、行业、企业等主体融通创新,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科技发展趋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育具有原始创新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深入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新布局,系统提升教育的质量与效益,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对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支撑与贡献度。一是优化专业调整,注重跨域跨学科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高等院校学科专业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应当综合考量理论知识逻辑和社会需求逻辑,系统设置学科专业。一方面,立足国家战略需求领域,超前部署和建设能够引领新兴技术和产业未来发展的学科专业,集中资源发展未来学科、交叉学科等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力量;另一方面,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与学科特色,全面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加快学科的深度交叉,建立跨学科实验室、跨学科课题项目等研究平台。二是拓宽教学场景,推动数字化教学手段应用。数字化教育正在逐步成为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高等院校应当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强劲驱动力,利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型。通过开发数字化教学素材、架设专属教育网络、搭建数字技能实操平台与实训基地等方式,拓宽教育教学场景。三是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匹配性选拔。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高等院校在构建一个更为合理的人才评价标准体系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在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上,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在评价内容的构建上,关注学科知识的创新与融通;在创新能力评价方式上,做到由单一主体转变为多主体参与;在个性化发展评价上,鼓励学生基于内在驱动探索和发展自己的专长。
加强高等教育空间中的政府、高等院校、教师等主体要素的流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高等教育空间治理实现由非对称的单向流动向对称的双向环流的转换,实现政府、高等院校、教师等主体要素的合理而有序流动。一是政府要支持和引导区域高等教育中心的高校向周边区域进行空间流动。在政府治理主体层面,形成区域内高等院校的相互促进与彼此依赖的发展关系,支持高等教育中心院校向周边省市进行空间流动。例如,一流大学通过设立分校、校区等途径促进资源流动,并对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实施规范化改革等,以此构建一个整合化、协调一致的高等教育环境。二是政府和高等院校要协同保障学术人才有序流动。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应当实行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政府和高等院校应协同完善人才引进保障机制,探索建立高技术人才移民制度,靶向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团队。同时,高等院校还需加强人才的“内培”,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快培养一批青年科学家和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壮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力量。三是增强高等院校教师主体要素的空间流动。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师应秉承教育家的精神,在实践中与政府、专业机构、教育管理人士、其他研究者以及学生进行积极互动。同时,鼓励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教师通过支援、挂职等途径,为边远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从而在教师这一核心要素上促进高等教育空间的有序流动。
(本文为202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024SJYB0179〉、2025年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研究”〈课题编号SZ2025020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