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习近平经济思想、新质生产力、文明交流互鉴模式、超长期国债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何光彩:深入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内涵,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何光彩指出,更好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认真全面学习《习近平经济文选》,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我国经济实践和经济学教育发展,通过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系统性重构,构建植根中国大地、观照时代命题、引领发展潮流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内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指导推动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全面、集中、深刻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科学应对重大风险挑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以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引,围绕构建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在理论创新中彰显思想力量,在咨政服务中体现实践担当,在文明对话中展现中国智慧,努力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新贡献,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交出新答卷。
摘编自《人民日报》
【黄先海:以全面深化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浙江大学副校长黄先海,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陈航宇指出,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充分利用并发挥好这些优势。构建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必须聚焦创新性、深层次、系统性改革,落实落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任务。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创新体制机制,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更强调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保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离不开有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能够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既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有效弥补市场失灵,并通过改革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聚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一体发力。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高质量协同共赢发展,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合作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营造良好生态。引导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聚焦主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发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协作配套。
摘编自《光明日报》
【唐爱军:关注文明交流互鉴模式的内在逻辑】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爱军指出,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人类文明交往进入到普遍交往时代。西方文明囿于自我中心论,对待文明本质、处理文明间关系、开展文明交往,形成了西方绝对主导的文明交往模式即“西方中心论文明交往模式”。这一模式致力于论证单一文明全球扩张的合法性,其在实践上有严重后果,理论上有严重谬误。西方中心论文明交往模式对于促进人类普遍交往是有历史合理性的,但这样的合理性毕竟是“历史性”的、暂时性的,其在实践层面上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后果。人类文明交往需要新的选择、新的模式。为了推进整个世界的文明交往模式的变革,我们需要更好地把握文明交流互鉴模式的内在逻辑和丰富内涵。文明互鉴论是构建人类文明交往新模式的核心内容。文明如同生命有机体,需要新陈代谢,需要从其他文明中汲取养分,不断推动文明更新。人类文明交往,最终目标是文明的共存与对话。中国共产党人将“和而不同”这一中华传统文明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到当今世界文明交往中,为有效处理不同文明之间关系、实现文明共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超越西方中心论文明交往模式,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当今世界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大逻辑。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遵循人类文明传播与发展的规律,创造性提出了文明交流互鉴理论,构建了“交流—互鉴—共存”的人类文明交往模式,为推动文明对话,引领世界文明走向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摘编自《北京日报》
【曾金华:解读超长期特别国债对经济稳定发展的意义】
曾金华指出,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开闸”,两期共计1210亿元债券顺利发行。与此同时,中央金融机构注资特别国债也启动发行。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今年我国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力,明确要“更加积极”,超长期特别国债也更加给力。一方面,资金规模更大。按照预算安排,今年我国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其中,8000亿元用于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5000亿元用于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另一方面,拉动消费作用更突出。今年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比上年增加1500亿元,加大对消费者的直接补贴力度,加力扩围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春节前,中央财政预拨810亿元资金,补贴资金提前到位,广大消费者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红利,有效推动市场升温。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明显。今年我国经济实现良好开局,重要原因在于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共同发力显效。各项宏观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落细,正在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和潜能、增强发展新动能。
摘编自《经济日报》
(光明网记者郑彦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