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全人类共同价值、黄河文化、新型工业化、城市能级提升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李林: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国际法治进步的价值观引领】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林指出,从宏观法治视角看,全人类共同价值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引领和推动当代人类法治文明和国际法治进步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集成性的国际法治理论创新。全人类共同价值包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六个核心价值,它们既相互独立、各有侧重,又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价值整体。从国际法治和全球治理视角看,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对自身生存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是国际法治进步的前提条件;公平与正义是人类社会构建良好国际秩序的共同价值理想,是国际法治发展的核心要素;民主与自由是人类社会寻求政治解放的根本价值支撑,是国际法治建设的政治基础。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国际法治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其次,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形成具有统领性的国际法治价值共识。全人类共同价值居于基础性、根本性和统领性的核心地位,对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国际良法促进全球善治、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更重要的价值地位和引领功能。再次,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建构规则性的国际法律制度。法治价值取向与法治价值规范相融合,法治价值追求与法治制度建构相统一,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国际法治建设的重要特征。最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既是国际治理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国际法治进步的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将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价值目标和价值基础。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从整体上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国际法治发展,在良法善治的国际法治轨道上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民主法治方向发展。
摘编自《北京日报》
【张凤莲: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凤莲表示,经过五千余年历史长河的洗礼积淀,黄河已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认同并为之自豪的母亲河,成为中华民族的符号和中华文明的象征。黄河文化蕴含着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凝聚着中华民族崇高的精神追求。新征程上科学把握黄河文化的精神特质,对于振奋中华民族精神、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大意义。首先,黄河文化蕴含的根脉意识和大一统观念,培育了中华民族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爱国主义信念。其次,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辉煌,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而黄河文化则蕴含着自强不息、勇于斗争的精神品格。正是在辛勤的农业耕作、在守护黄河安澜、在保家卫国和维护民族统一等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锻造形成了自强不息、勇于斗争的精神品格。此外,一部黄河文化发展史,就是一部黄河流域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黄河文化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特质,铸就了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价值理念和民族秉性,凝聚形成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伟大精神。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做好保护传承、研究阐释、转化利用、对外传播等大文章,推动黄河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代代赓续,才能持续发挥黄河文化的激励凝聚作用,汇聚起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
【张立:聚力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认为,新型工业化承担着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的重任,其广度和深度将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度和程度。必须紧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契机,汇聚起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力量。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开辟发展新赛道。我们不但要积极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环境、新机遇、新挑战,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努力在全球创新版图和产业分工中占据更有利位置,创造丰富优质的物质财富;更要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走向,激发重大原始创新,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更多能够带动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新赛道。另一方面,积极应对全球产业分工和大国博弈演化趋势,塑造发展新格局。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持续推动产业结构深度转型升级,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竞争中塑造新优势、拓展新空间。与此同时,要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阶段和要素禀赋变化情况,培育发展新动能。我国拥有全球最完整产业体系、超大规模市场等显著优势,同时传统的人口红利逐渐式微、要素成本比较优势减弱、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以往低成本复制扩张型产业发展道路难以为继,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切换新路径。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我国找到的适合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路径,将规模优势与创新要素有机结合,将科技潜能和制度势能转化为产业动能,持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和效率提升,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物质和技术条件支撑。
摘编自《学习时报》
【俞平:以数字技术赋能,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俞平指出,当前,数字技术全面融入人类生产生活,也推动城市在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中不断实现能级提升。这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一个优化、六个建设”城市工作重点任务,其中包括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我们要抓住机遇,发挥数字技术对城市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推动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高品质生活的有机统一。一是加强创新引领。要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动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贸、文旅、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二是加强数字赋能。发挥好数字技术的强大赋能作用,能够通过推动城市治理手段、模式、理念创新提升城市能级。要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运维全过程各环节数据融通,推动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数据赋能、业务联动。三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只有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才能让城市发展在更好造福人民的同时不断提升能级。为此,要以便民惠企为导向,推动数字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四是促进合作共赢。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能够增强中心城市的能级提升,进而带动城市群创新发展。要促进城市间数字经济交流合作,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优化布局,强化数据要素共享利用、数字服务普惠共享、数字治理高效协同。
摘编自《人民日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