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庄明浩(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在极端气候事件多发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产量总体保持相对稳定,实现稳产丰收预期目标。这一成绩的背后,是种植结构持续优化与农业技术有力创新的双轮驱动,二者共同构筑了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的关键支撑。
种植结构优化与技术创新在提升作物单产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成效显著。2025年,华北地区推广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实现玉米亩产500至600公斤的同时,额外增收大豆100至130公斤,既夯实了口粮安全基础,又有效扩大了油料供给。在西北旱作区,大力推广“衡观35”“济麦22”等节水抗旱型小麦品种,并配套滴灌技术,实现亩均节水30至50立方米,将小麦亩产稳定在400至500公斤的水平,显著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我们需清醒认识到当前粮食生产仍面临诸多挑战。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部分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的积极性不高,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遭遇瓶颈,技术推广落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此外,极端干旱、暴雨、高温及病虫害等气候与自然灾害频发,也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不确定性。面对这些挑战,亟需从政策支持、技术集成与推广、主体培育等多方面协同发力。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财政支持力度。一方面,增强政策响应的及时性与精准性。例如,在今年秋粮收获关键期,河南、山东等主产区遭遇持续阴雨,国家及时印发《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保秋粮丰收工作方案》,同时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紧急下达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4.84亿元,有力护航粮食稳产。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并创新补贴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当前补贴多通过“一卡通”等形式发放,未来可探索与种植面积、实际产量等挂钩的差异化补贴方式,并推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加强农业技术研发、集成与推广应用,科学制定系统性行动方案。一是加大育种创新,利用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新品种选育进程,充分挖掘粮食单产提升潜力。二是因地制宜集成区域化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如东北的“梨树模式”、华北曲周的“绿色吨半粮”模式等,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系统解决方案。三是积极探索技术大面积推广落地新模式。我国已初步构建起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站、科技小院等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些技术推广模式为技术大面积落地应用提供了经验借鉴。未来需进一步理顺科学家、企业、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的协作关系,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推动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技术推广共同体。
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激发粮食生产新动能。一方面,加快培育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例如,苏州开弦弓村通过村集体统一经营农田350亩,实现水稻产量与品质同步提升,亩均利润超千元。另一方面,要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充分释放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注入内生动力,形成现代农业与小农业一盘棋的经营新格局。
种植结构优化与农业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一场从理念到实践的深刻变革,它突破了传统农业的思维定式,推动生产管理从单一作物向系统结构优化升级。展望未来,应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形成绿色低碳、高产高效的技术集成与区域落地新模式。同时,亟须构建更加完善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的韧性、抗风险能力与可持续性,为保障国家粮食长期安全筑牢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