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所长施小明表示,长期的环境污染暴露会对人类健康带来潜在影响,甚至出现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危害事件。党的十大八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污染防治措施,实施水、土、气污染防治行动和攻坚战,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改善,但环境对健康的危害不可忽视。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所长施小明委员(光明网记者李澍/摄)
针对我国环境与健康工作面临的形势,施小明委员在2018年两会期间就提交了“关于建立国家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和风险评估制度的建议”的提案,提案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对于当前的环境与健康工作的发展,他表示仍有四方面制约因素:第一,考虑到环境污染长期暴露健康危害的滞后性、复杂性等特征,亟需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保障环境与健康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第二,我国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工作起步较晚,开展风险评估技术能力有待提高,评估指南和相关技术规范有待完善,省市级别环境健康工作人员队伍仍需壮大。第三,资源环境领域对环境与健康科技投入的体量不足,我国环境复合污染暴露的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等重点领域科技支撑水平和创新能力仍需增强。第四,公众环境健康素养较低和风险防范意识技能有待提高,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健康促进的意愿需进一步提升。
施小明表示,为解决上述突出问题,我国环境与健康工作迫切需要向纵深发展,建议如下:
第一,国务院颁布《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条例》,作为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明确环境与健康工作主要内容、部门职责、工作机制、保障措施等。按照《中央编办综合司关于环境与健康管理职责有关建议意见的函》文件精神,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作为条例的牵头起草单位,统筹推动条例的起草工作。
第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加大力度推进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建设。成立由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毒理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国家环境健康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完善环境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和技术,编制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系列技术指南和规范,建立完善的培训和考核机制,指导地方开展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和重大项目环境健康影响评价。
第三,科技部进一步加大对环境与健康科研的支持力度,改变环境与健康在资源环境领域经费资助额度体量较小的不利局面,“十四五”期间在医药卫生领域设立环境与健康重点研发计划,加强环境与健康基础和应用研究,针对我国环境复合污染暴露与人群健康风险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全面提升我国环境与健康科技支撑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第四,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生态环境部联合教育部、中宣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部门组成协调工作小组,基于“人与环境和谐共生”“人人享有环境健康”的理念,将环境健康相关研究的成果作为科普宣教和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普及环境健康知识,提升公众环境健康素养和健康风险防范意识,提高健康防护技能和水平,营造全社会关心、参与环境健康行动的良好氛围,助力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光明网记者李澍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