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成斌(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这一论断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标识在于旗帜和方向。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从理论根基讲,坚持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征程中始终强调文化事业要将政治方向放在首位,要始终坚持和不断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忠贞不渝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原则之一。毛泽东同志强调文化发展“双百方针”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是要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始终坚定不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生活中的文化多元存在,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与文化多元存在之间的关系,努力提升多样文化形态品质。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到新时期文艺工作座谈会,从民族危亡背景下的文化思考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文化繁荣,中国共产党探索并成功开创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就是人民的文化,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源自人民就要真心为民。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人民不是简单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的具体的人。因此,文化为民必须真心实意,不能虚情假意,要始终将人民的冷暖与幸福记挂在心,用优质文化创作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为了人民就要扎根人民。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丰富和迫切,愈加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静下心来,克服浮躁,摒弃功利,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走到生活深处,走进人民心中。只有扎根生活深处,走进人民心中,才能创造出人民称赞的精品力作。属于人民就要人民来检验。好的文化作品,不仅要经得起专家评判和市场检验,更要经得起人民的评判和检验。一个文化工作者能走多远,关键在于能否站稳人民立场,获得人民好评。只有与人民的心声和愿望实现共鸣,文化作品才能立得住、站得稳、传得开、叫得响,成为经典传世之作。
始终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明中蕴含的价值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其当代形态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通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涵养精神。注重教育引导,铸牢价值认同。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只有内心价值认同才能转化为外在自觉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关涉学校教育,更关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个方面,要将其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如空气遍布、如清水流淌,才能通过熨帖心灵的方式不断赢得认同。强化实践养成,提升文明素养。价值观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归根到底要通过实践来发挥作用。因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通过喜闻乐见、日用所及的方式走进亿万人民群众的内心。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实现心与心的沟通,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完善制度保障,增强精神力量。《商君书·壹言》中指出:“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国务不可不谨也,事本不可不抟也。”制度作为社会良性运行、文化规范有序的保障,对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有着强烈引导力和约束力。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体系,形成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策支持和机制保障,进一步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维护社会秩序。
始终坚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引领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意味着突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因为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创新意味着突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因为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的进取精神和无畏品格。文化的守正与创新是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把准文化的时代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更是科技革新、全球互联的时代。文化发展必须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共振。游离于时代主潮和脉动注定不会产生精品力作。注重文化的实践性特征。当代中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文化的奇迹,丰富多彩的生活、鲜活生动的实践都值得讴歌,都应该在文化实践与文化创作中体现出来。离开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根的浮萍、无魂的躯壳。展现文化的大众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文艺创作时指出,“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新时代文化创新浪潮足可以激发大众的创新创造活力。彰显文化的国际性特征。当前,文化软实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地位愈加凸显,内外兼修,才能做大做强;国内国际兼顾,才能不断提升文化竞争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要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南京师范大学作为百廿老校,要充分发挥好多学科优势,主动肩负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创新使命,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交流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离不开文化的酌理布道和固本定向,离不开文化的浇灌浸润和筑基铸魂。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主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铸就文化新辉煌,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