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福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政治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罗科(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时刻,更是展望未来的起点。过去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稳健的增长,充分展示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内在活力。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事实上,面对外部多重不确定性挑战,在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引导下,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明显增多,经济发展韧性十足,运转态势稳中见优、持续向好。
经济运行显韧性 结构升级加速推进
作为超大规模经济体,我国正踏入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通过精准实施一揽子政策“组合拳”,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3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5.0%。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经济增速高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的全球经济3.2%的增速,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30%,在大型经济体中表现突出,彰显了我国经济的强劲韧性和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
在产业结构上,三大产业优化升级,协同迈向中高端。第一产业强基固本,农业科技运用愈发广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202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迈上新台阶,首次突破1.4万亿斤。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第二产业正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方向转型。2024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1位,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前沿阵地,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崛起,创新动力持续激发。第三产业日趋繁荣,以数字产业、文化创意和现代物流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态活力满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三大产业变革深度融合,将有助于为经济稳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内需扩量显韧性 消费升级增动能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置于2025年九项重点任务之首,足以凸显内需对一国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实际上,扩大内需不仅是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提升经济韧性的有效渠道,也是增强发展主动性、促进内外循环良性运转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扩消费政策措施来充分激发需求潜能,内需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稳固,并呈现出持续扩大、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2024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均增长5.1%,消费市场活力与日俱增。
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扩容,居民消费质量也不断提升,消费结构朝着高品质、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在传统消费领域,绿色智能家电、高端数码产品成为消费新增长点,节能型和智能型家电销售量增长幅度大于同品类其他家电产品,这些消费偏好的变化推动生产端产品与服务迅速迭代。同时,从商品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步伐加快,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增长1.4%。
另外,伴随消费需求的提质升级,新型消费业态逐渐盛行。沉浸式文旅体验、定制化健康服务和直播电商蓬勃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创新模式极大拓展了消费场景。实现消费需求扩量增质、消费场景多元立体有助于更好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而稳定市场预期,推动国民经济循环健康有序运转。
对外开放显韧性 外贸外资提质量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对外开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能够充分释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推动我国紧密融合全球分工合作,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在全球价值链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的背景下,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当前,中国在“稳外贸”和“稳外资”工作中均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贸易规模上,2024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3.85万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2024年前11个月,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超39万亿元,同比增长4.9%,在复杂多变的全球贸易格局中展现出了强大韧性,继续夯实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在贸易结构上,中国在高技术领域的出口竞争力明显增强。机电产品出口持续增长;“新三样”产品表现夺目,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出口在2023年首破万亿元大关后,2024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标志着中国正逐渐从传统制造业出口大国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迈进,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稳步提升。
在利用外资方面,尽管全球跨国投资波动明显,但我国凭借完整的产业生态、发达的基础设施、优良的营商环境以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依然成为全球投资热土。2024年,全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近6万家,同比增长9.9%。另外,在引资结构上,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962.9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的11.7%。外资正通过在华创立研发创新中心、智能生产基地和“超级工厂”,加快向高端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领域布局新质生产力。外资在华经营信心的增强既得益于我国一系列短期增量政策的有效落实,也与我国长期向好的市场韧性和发展前景密切相关。
聚政策创新开放之力 强经济韧性发展之势
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这一关键节点,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稳中向好趋势,未来需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协调性和一致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之间的关系,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奠定基础。
首先,强化创新驱动,深挖新质生产力。政府应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引导企业向创新链前端发力。鼓励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加速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转化。在人工智能与生物科技等新兴技术领域,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迈向更高层次,增强经济抗风险能力,确保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其次,创新消费投资,拓展多元发展路径。在消费端,应大力培育新型消费模式,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开发沉浸式购物与旅游等体验式消费场景,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在投资领域,一方面要加大对新基建的投资力度,如5G基站和数据中心等建设,为数字经济发展筑牢基础;另一方面,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中,拓宽投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益,为内需市场的稳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再者,深化开放合作,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在贸易方面,持续优化贸易结构,加大对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扶持力度,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同时,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提升我国在全球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力。在利用外资上,不断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促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进而在深层次开放中谋求共同繁荣。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北京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23JJB009)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