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依绍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财经战略研究院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
消费作为重要的经济活动,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经济循环起着牵引带动作用。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要求,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6.2%,增速高于同期商品零售额3.0个百分点。其中,交通、旅游等服务消费零售额增势较好,数字娱乐、在线教育、直播及短视频购物等新型消费带动信息类服务零售额实现两位数增长。这充分表明,居民消费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从消费类型、结构和层级来看,由生存型向发展和享受型转变。随着我国人均GDP不断攀升,居民消费需求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优不优”,消费需求特征从大众化转向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进而对消费供给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大力提振消费,除了要在推动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提升消费能力上下功夫,还需通过进一步创新消费场景、丰富消费体验、延伸消费链条等,更好激发消费意愿、提升消费层级。
近年来,我国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创新各类多业态融合方式,在扩大消费上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应在总结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顺应新型消费发展规律,进一步从供给端发力,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供销全链条,做好提升消费意愿和层级的文章。
一是创新消费场景。近年来,适应消费需求新变化,传统商业设施逐渐由单一消费场所向生活化、社交化载体转变,零售、餐饮、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生活服务等多业态融合趋势明显,由满足消费者商品购物需求向满足消费者精神文化需求延伸,由经营生活用品向提供文创、娱乐产品和服务等方面扩展,形成了对消费者的强大引力场。有的品牌家电打造一体化门店、提供沉浸式智慧生活体验,并针对不同顾客需求开展不同场景的私人定制服务,再配以生活美学类、课程分享类等活动,拓展消费者对科技的认知,通过体验“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幸福感,极大激发消费意愿。鲜活的实践告诉我们,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创造更多消费场景,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要。
二是打造特色商圈。商圈作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标志性载体,既能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沉淀,也是城市发展的展示窗口。商圈内容的丰富度和业态布局及氛围打造,成为推进城市及周边辐射区域商业活力的风向标,更可作为激发消费意愿、提升消费层级的试验田。目前,很多大城市都不遗余力地推动传统商圈转型升级,将地方优势资源与时尚、科技等要素深度融合,在吸引外来游客和激发本地居民消费热情方面实现“双赢”。由于不同城市在历史起源和文化脉络上具有差异性,人文风俗习惯不同,依托城市特色资源打造特色商圈,能够对消费者产生独特吸引力,以差异化供给激发消费活力。
三是强化品牌引领。随着经济发展,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更加注重品质,讲究品牌消费。只有叫得响的品牌,才能对消费者产生强烈吸引力。目前,一批老品牌凭借创立时间久、经营经验多、知名度高的优势,面对消费群体迭代、消费需求变化坚持守正创新,焕发“年轻态”,成为国货“潮品”,出圈走红,备受消费者青睐;还有一批新品牌,迎合了消费者对健康生活、文化体验及科技发展的消费需求升级趋势,获得了市场认同。同时,近年来我国既推动品牌商品出口,也积极加强品牌国际交流,扩大国外优质商品进口。如,北京培育“美食、时尚、绿色”多元化消费品牌,设立老字号聚集区,孵化新消费品牌,并建设集仓储、加工、展销一体化的进口商品展示销售中心,让消费者能够便捷地体验和购买来自不同国家的优质商品,在提升消费满意度和满足感的同时,也提升了消费水平。
我国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在满足消费需求的过程中,利用新技术手段深刻体察消费需求,多角度、多层次创新供给、优化消费场景,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偏好,是激发消费意愿、提升消费层级的关键。进一步挖掘消费潜力,采取针对性措施提升消费意愿和层级并引领供给创新,将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有效扩大国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