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贺三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海军(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城市是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的重要载体,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2024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提高到67%,这意味着我国城镇化步入“下半场”的新阶段,进入到提质增效的关键转型时期。《“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顺应城市发展新趋势,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城市转型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转型是城市发展进程及发展方向的重大变化与调整,也是城市发展道路及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旨在科学审视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通过一系列转型措施,最终实现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人文城市的建设目标。城市转型是一个长期过程,保持常态长效是提升城市转型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转型的内在要求。城市全面转型由点到面推开的号角已经吹响,但相关长效机制研究才刚起步,理论构建和机制探讨远滞后于实践需要。
城市转型是城市全领域、全过程、全方位的全面转型过程。具体来讲,全领域是指城市转型的不同领域,包括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空间转型等;全过程是指城市转型要遵循城市发展的生命周期和自然发展规律;全方位是指城市转型要注重不同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城市全面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使城市转型发展为人民群众高质量生活的空间。
一是建立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考核评估机制。打破“一刀切”的评价模式,根据城市发展各自的规律和特点,按照科学分类、精准定位的原则,合理确定不同类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功能定位,为不同转型类型制定差异化的评价标准,构建行政区域单元和特定地域单元城市转型发展的分类评价体系。将评价指标合理纳入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绩效考核体系中,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城市资源环境保护成效等方面。基于考核结果,从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持续性和增长性出发,突出正向激励和长效激励,拓展正向激励领域、扩大激励政策覆盖面;同时,针对城市转型过程中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建立有效的问责追责机制,设计正向激励和问责紧密结合的奖惩并举长效机制。
二是完善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纵向统筹机制。从协同性、系统性和整体性视角出发,根据国家、省级和市区级,合理分解城市转型的目标任务,畅通上下传导和分级管控机制。围绕“促进产业链、联接创新链、激活资金链、培育人才链、整合空间链”,以多源异构流数据融合为基础,评估要素链间的差异和交互强度,构建城市转型发展的要素链协同联动机制。将全生命周期理念贯穿在城市转型的各个环节,从全过程视角出发畅通城市转型发展在需求调查、规划制定、项目建设、管理服务等关键环节的实现机制。
三是构建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横向协调机制。城市转型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子系统,城市全面转型的顺利推进需要协同推动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探索城市转型发展的多领域协调联动机制。城市转型不是“划地而治”,需要不同地域城市、多个转型主体、不同转型领域之间的合作与协调。要针对目前地方政府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从治理内容、治理方式和治理体系等方面推动区域外部协同与内部联动发展的新探索,构建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跨地域协调治理机制。剖析多元主体协调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积极提高各主体协调创新的意愿,从驱动机制、主体行为决策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评价机制等维度,构建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多元主体协调创新机制。
四是健全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运行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是实现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从法律法规保障、组织保障、制度文件保障等方面构建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制度保障机制。建立城市转型发展的资源共享平台,从资源整合需求、资源分配和协调、资源互换和协同等方面构建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资源整合实现机制。结合城市产业的特点,从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方面构建城市转型发展的长效化产业升级保障机制。结合大数据监测平台,监测城市转型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从监督指标构建、监督流程规范、监督结果反馈等构建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执行监督机制。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征研究”(20JHQ07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