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美西方媒体上不断泛起一些唱衰中国经济的杂音,炮制所谓的“中国风险论”。中国经济会是全球的风险吗?选择中国市场能为国际社会带来哪些机遇?为何发展增速缓慢甚至停滞的西方国家不认为自身是全球风险,反而抹黑增长率远高于自身的中国?
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罗来军看来,当前的国际舞台上有共识,也有分歧;有合作,也有竞争,而中国作为经济大国,更容易引起讨论,其中必然会有一些歪曲。有些国家和地区可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成果都存在误解,还有一些国家或是出于竞争和影响舆论的需要。对于这些言论,我们要去伪存真。
选择中国有三大机遇
选择中国市场不是风险,而是机遇。事实上,中国经济在过去数年一直是世界经济的积极贡献者,其增长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约为30%左右,有些年份更高,这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世界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首先,中国市场规模庞大,人口众多,是全球进口产成品和原材料的主要需求方,构成了世界各国消费品的重要市场。中国市场的贡献不仅限于商品,还包括技术,比如先进的低碳技术、环保技术、绿色发展技术等领域的需求。这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机遇。
其次,中国经济近年来发展成果显著,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提供了良好的投资机遇。中国通过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实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大门,成为了世界各国广阔的投资市场,提供了较高经济回报和相对较低风险的投资机遇。中国欢迎海外投资涉足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多个领域,为世界提供多样化的投资机遇。
第三,中国经济的技术进步和人员往来增加。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有着广泛的技术合作,对外开放程度提高,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人员往来不断加强,包括商业交流、旅游和长期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技术交流和合作的机遇,成为被世界经济看好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经济的三大韧性和活力
经济的韧性表示一个经济体在面临挑战、风险或困难时,能够相对容易渡过并更好地发展的能力。这是经济韧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国经济显然具有强大的韧性。举例来说,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为就业提供了重要基础,在经济转型和面临压力时,中国经济能够进行更好的自调整。当城市经济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时,中国可以通过发展服务业和农村经济来吸收就业人员,展现出经济的灵活性。
其次,中国经济的韧性也体现在出口。过去,中国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发达经济体,但最近阶段经过调整,出口方向和结构都发生了变化。中国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扩大出口,扩大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往来,同时保持与发达经济体的积极沟通和经济交流,并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上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指导下,在国外市场面临一些不利因素时,可以通过激活国内市场形成内循环,反之亦然。中国希望实现内外循环的相互促进与加强,而不是某一个被取代。以灵活的方式确保经济在面临不同挑战时具有韧性和调整能力。
中国经济的韧性体还现在技术进步方面。通过过去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国取得了突出的经济成就,其中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支撑因素之一就是科技进步。中国的技术进步使得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提供性能优越、质量可靠、成本适中的产品,从而受到国际需求的追捧。科技带来的韧性不仅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提供了机遇。
无论何种“风险论”都站不住脚
放眼全球,唯独中国的成绩如此亮眼,这份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由于其具有内在的韧性、活力和能够灵活应对政策的特点。中国经济体系在当前阶段具有强大的内在支撑力量,其中特别重要的就是技术的进步和积累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国际出口非常乐观,且规模越来越大,背后都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支持。技术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是在新兴领域如数字经济。技术积累和进步,使得中国在转型时能够依然依赖这些内在的力量。
中国经济在过去的表现一直是全球经济的优等生,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合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仍然高,说明中国经济的活力和势头旺盛。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立场,不仅愿意分享经济机遇和投资机会,还愿意分享经济成果,支持国际经济合作。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中国经济风险论”都是站不住脚的。
对于之后可能出现的新版本的“经济唱衰论”,我们在心态上要明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当前的国际舞台上有共识也有分歧,有合作也有竞争,而中国作为经济大国,更容易引起讨论,其中必然会有一些歪曲。
应对负面言论,中国应该踏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致力于发展经济,通过实际行动展示中国经济的积极面,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也有利于全球各国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选送)
摘编自《无论什么角度的“中国风险论”都站不住脚》,作品选登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