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袁华杰(中国社会科学网),张赛(中国社会科学网)
青年,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群体,天然带有“互联网基因”,网络使用频率和依赖程度较高,对网络话题讨论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和更高的参与热情。他们既是党的创新理论传播的关键受众,也是做好二次传播的关键力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青年理应担当起“讲理论”“讲思想”的重任。
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下,中国社会科学网开展“理响中国·社科青年开讲啦”融媒体项目,自 2023 年 6 月正式上线以来,经过近两年的培育打造,该项目已经成为一项兼具创新性与影响力的理论传播品牌。该项目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宣传阐释,旨在用“青言青语”讲好党的创新理论,通过文字、海报、视频等多种传播方式的巧妙融合,用“家常话”讲清道理,用“大白话”讲懂理论,用“知心话”讲透政策,真正实现了理论传播的通俗化、大众化与生动化,有效打破了理论与大众之间的隔阂,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该项目通过创新话语体系,运用新颖的传播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视频化、网络化传播,有效提升了理论的影响力与触达率,真正实现了理论传播的广泛覆盖与深入人心,是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短视频精品理论传播的一次有益探索。
紧扣时代脉搏,强化议题设置,探索主流媒体引领舆论新方向
在当前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中,主流媒体切实履行引领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的使命,关键在于精准洞察时代发展趋势,找准主题核心。理论传播工作应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宣传与阐释,从重大战略思想、重大方针政策以及重大决策部署中精心提炼议题,并且,要注重与当下时代特征、社会讨论热点进行深度契合,精准把握关键时间节点,强化对热点问题的深入阐释,真正做到因事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从而有效提升主流媒体在舆论场域中的引领力与影响力。
“社科青年开讲啦”系列视频精准把握时代脉搏,深入探寻党的创新理论与受众需求的契合点、与社会发展的共振点,着力提升内容质量,实现了受众与理论的“双向奔赴”。在议题选择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精准锚定传播靶向。比如,为了更好地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色,系列视频以“解码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开展5集解读,分别为“图景”“求索”“领航”“突破”“特色”,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一次全景式梳理,实现了宏大主题的视频化表达。
除聚焦重大理论成果外,“社科青年开讲啦”系列视频亦紧扣重大时间节点,精准契合主流宣传规律,持续聚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关键议题,于重大事件节点协同推进宣传工作。该项目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新质生产力等重大议题,陆续推出了“解码‘一带一路’”“解码文化传承发展”“解码新质生产力”等系列内容,直面热点、剖析难点、明晰观点,着重强化对热点问题的思想性、学理性阐释,借助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影像呈现,使受众在观看中深度领悟理论精髓,从而有效提升理论传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进而拓展理论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增强理论对受众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顺应传播趋势,强化内容建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
党的理论创新传播工作肩负着凝聚共识、引领思想、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内容建设则是这一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关键基石。高质量、富有深度且紧密贴合实际的内容,能够为理论传播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优质内容的打造,需基于严谨的理论研究、深入的现实洞察以及精准的受众定位。它要求传播者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敏锐的时代感知以及卓越的表达能力,才能将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鲜活的话语,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拥有以院藏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主体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在全国开展了大量的田野工作,有着丰富的考古遗址遗迹资源和文物资源,这些资源为“社科青年开讲啦”系列视频的内容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解码文化传承发展”系列节目借助中国考古博物馆所拥有的丰富馆藏资源,实景拍摄,从多维度、全方位地对考古历史进行细致呈现。六位学者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引导观众透过博物馆中珍藏的文物、全国各地陈列的遗产以及古籍文献中所蕴含的文字信息,深刻洞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深远意义。
理论传播绝非仅限于知识的单向传递,其本质上是一种融合了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的深度交流过程。“社科青年开讲啦”系列视频注重打造有情感温度的内容,着力营造富有情感温度的学术氛围。该节目以“日用而不觉”的生活方式为切入点,从“穿在身上”“看在眼里”的细微之处着手,运用“小切口”深入主题,借助“小故事”彰显主旨,以通俗易懂的“大白话”阐释深奥理论,赋予学术理论以灵动性、鲜活感与亲和力,有效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显著增强理论传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进而提升传播的内在价值。节目巧妙地以杭州亚运会奖牌“湖山”的设计理念为切入点,剖析其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通过对电影《长安三万里》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解读,以及对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所展现出的古典韵味的赏析,使观众得以深入体会“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深刻内涵,进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深度认知与理解。
契合受众需求,创新传播形式,拓展理论传播新空间
理论作品应积极融入互联网的“大循环”,从象牙塔中“飞入寻常百姓家”,力求根据受众的需求,适应其观看习惯,打造能让受众看得懂的视频,以有意义且有意思的内容扩大主流价值的影响力版图。
随着大数据、VR、5G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沉浸式传播逐渐成为理论传播的关键路径。系列视频巧妙借助这些技术,将原本抽象晦涩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象、生动、通俗易懂的呈现形式,极大地增强了受众的感官“在场感”与情感“共情力”,使理论传播实现了从单一视觉维度向视觉、听觉等多元互动融合的转变,全方位拓展了传播空间,显著提升了传播效能。节目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历史遗址,精准重现曾经的都邑风采。学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现场,以“现场+互动”的创新模式,将故事、历史、文化与思想巧妙融合,打造出极具吸引力的精品内容。这种沉浸式的呈现方式,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身参与到了事件之中,进而有效激发广大受众的观看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关注、积极观看并持续追更,为学术理论的广泛传播与深度普及开辟了崭新路径。
此外,3D动画技术的引入,为理论阐释提供了更为生动形象的视觉载体,能够将复杂的理论逻辑以动画形式直观呈现,从而显著增强理论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大量漫画、图片等直观元素的运用,以简洁明了的方式,有效降低了理论的接受门槛,使受众能够轻松、快速地把握核心要点。“汉字风华”系列视频在学者讲述的基础上,借助动画演示,对“中国”“华夏”“人文”“和合”“天地”等字体字形的演变历程进行了生动展现。从神秘的甲骨文、沉稳厚重的金文,到圆润流畅的小篆、方正规矩的隶书,再到狂放不羁的草书、灵动飘逸的行书以及端庄秀丽的楷书,汉字形体的发展变化循序渐进、一脉相承。受众可在一笔一划间领略汉字的如诗风韵,进而深刻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这种多元互动融合的传播策略,充分调动了受众的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打破了传统理论传播中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局面,使其在互动过程中主动参与到理论学习与思考之中。
打造青年新锐传播队伍,助力理论学者破圈出新
在理论传播过程中,传播者这一角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者与深入研究者,需要精准洞察理论传播的内在规律,并熟练运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性与技术手段,从而成为具备多元技能与综合素养的关键传播力量。“社科青年开讲啦”系列视频所邀请的主讲嘉宾,多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骨干青年学者,这些青年学者在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阐释与解读时,展现出独特的学术视角与深刻见解,有力保障了作品内容的高质量与高水准呈现。同时,他们长期活跃于互联网传播生态之中,因而能够精准把握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接受习惯与认知偏好。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运用富有感性色彩或活泼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党的创新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有效激发受众的情感共鸣,进而提升理论传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推动学术理论在年轻一代中的广泛传播与深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