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王虎学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并强调“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这一重要论断从根本上揭示并回答了文化建设的主体和文化建设的动力,廓清了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基本问题,是对文化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人
文以载道,文化建设要着眼于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在这里,“着眼于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突出文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回答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点明文化建设的价值旨归、绘就文化建设的未来前景。
文化建设着眼于人,不着眼于物。这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以资本为中心、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文化建设理念有着显著区别。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西方率先迈入现代化,在经济领域领先世界,在文化领域也有着广泛影响。但西方文化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其文化建设着眼于“物”,旨在增加财富积累,忽视了文化的社会效益。这导致占社会人口极少数的资本家阶级掌握着大量优质的文化资源,享受着高品质的文化成果;而占社会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却陷入异化,成为推动资本增殖的消费机器,失去享有精神文化资源的机会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时间,最终走向精神贫瘠,整个社会陷入两极分化。而中国的文化建设则在坚持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加突出其社会效益,追求文化建设服务于人。文化建设着眼于人,不是着眼于少数人,而是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恩格斯旗帜鲜明地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带领人民群众进行的百年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始终站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一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时期,尽管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始终不变。历史和现实证明,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建设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旨在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而人的精神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文化素养是否得到增强、文明程度是否得到提升,都直接影响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效果。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早在1942年,毛泽东就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邓小平结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需要,强调“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艺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持续改善人民物质生活状况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民精神境界的提升。因而必须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努力实现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宏伟目标。
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运同国运相牵,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繁荣兴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之义和显著标志。毛泽东指出:“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人类历史上每一个强国的诞生,都必然包含文化领域的繁荣。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复杂多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各国之间除了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较量之外,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更加突出。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重视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必须始终坚持并自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旗帜,涵养全民族的精神风貌,切实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建设要落脚于人
文以化人,文化建设要落脚于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点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激励机制,营造识才、重才、爱才的良好政策环境,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在这里,“落脚于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承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突出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强调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
承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否承认并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民主体地位有着清晰的认识,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也强调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强调,“党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
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素材和灵感。人民群众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物质生产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最终源泉。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文化创造必定是人民群众所认可的,也必定是由人民群众所创造的。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对批判哲学家进行批判时指出,“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文化创作根源于社会生活,人民群众内蕴着无穷的创作素材和思路。我们党历来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主动向人民群众学习,从群众日常生活和伟大实践中汲取创作养分。
从人民群众中组建人才队伍,以进一步推进文化建设。人才是文化建设的第一资源,文化人才是文化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相关从事者,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实现文化强国目标的基础和关键。因而,文化建设要依靠人,就需完善文化强国战略的人才支撑。不仅要重视已有人才,还需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做好人才队伍的选拔和任用,不断培养时代新人,为文艺创作领域注入新动力。一方面,要健全人才的选拔任用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选拔人才的政策环境。既要坚持总体布局、统筹规划,完善人才选拔程序,也要在全社会形成有效识别人才、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重视人才选拔与任用,是使人民群众成为文化建设参与者与实践者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化建设“依靠人”的重要体现。
总之,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就是要秉承文化建设“依靠人”又“为了人”的基本理念,以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说到底,文化是人的文化,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源于“人化”,又旨在“化人”,离开人民的文化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有深深扎根于人民的文化,才能经久不衰,永葆生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