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魏际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凸显了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度重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关乎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经济、产业、投资、贸易、供应链格局深刻调整的关键举措。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要性
纵观全球产业发展大势,我国诸多重要产业已在规模上实现了对发达国家的追赶甚至超越,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一方面,建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各类工业链条,完善的工业体系提高了产品从开发到市场的速度和效率,有利于保持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有利于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进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各类产业融入全球供应链,与世界经济连接紧密,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我国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高技术产业出口额快速增长,已位居世界第一。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基础设施规模居世界前列。我国不仅在轻工、纺织等传统工业部门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在部分重大装备、消费类及高新技术类产品上也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质量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引领行业发展的制造业企业。此外,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基础研究能力、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中高技术产业不断得到发展,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
但也要看到,在质量、效率、竞争力、创新、品牌、前沿技术等方面,我国产业尚需完成对发达经济体的“二次追赶”,并积极稳妥应对各类风险与挑战。当前,我国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一是结构不优,多数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附加值不高。特别是设计、研发、精密加工、营销、品牌等价值链高端环节主要由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利润主要来源于低附加值价值链环节。二是效率不高,多数产业总体生产率水平落后于发达经济体,资源配置效率不高,部分传统重化工业以及新兴产业投资效率持续下降。三是创新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创新激励机制不健全,创新链不完整,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严重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四是根基不牢,一些尖端技术、核心零部件制造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核心技术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五是环保压力大,随着能源资源刚性需求持续上升,生态环境约束进一步加剧。六是供应链存在风险,如粮食、能源等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的可靠性、安全性需要增强。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已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未来,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将发生重大调整,全球经济秩序进入重大变革期,全球科技创新将有重大突破,国际分工和产业布局面临重大变化,国际间的产业、科技、供应链、模式竞争更趋激烈。面对短期性问题与长期性问题叠加、国内因素与国外因素交织、不确定性增加等重大挑战,需找准痛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集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于一体,具有体系完整、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空间布局合理、治理高效、产业链上中下游协同、大中小企业共生、安全充分保障、绿色低碳、开放包容、供需匹配、持续动态演进等特征。它是对传统产业体系的全方位变革,符合产业发展的总体性、趋势性要求,具有鲜明时代特征。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推动产业、科技、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加快重点领域原创性技术研发攻关,以颠覆性技术突破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以技术突破支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高新技术应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
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其“四梁八柱”,需总体设计、系统推进。
建设现代化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推进重大农业科技突破。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和农业工厂等农业新业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环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建设现代化工业。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全方位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和价值链提升,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水平,扩大中高端产品供给。推动基础研究、基础产品、基础技术、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软件等自主化发展,统筹关键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专用材料开发、先进工艺开发应用、公共试验平台建设、批量生产、示范推广等领域的建设与发展。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现代制造体系。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部署未来产业。紧盯全球新兴产业的制高点,推进新一代信息网络、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海洋装备、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国际化、协同化发展。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实施“人工智能+”战略。超前部署量子科技、未来智能、未来制造、未来网络、未来显示、未来能源等未来产业,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建设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体系化、精细化、标准化、平台化、融合化发展。优化生活性服务业,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规范化、品质化发展。提升公共服务业普惠化水平,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扩大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支持中小服务企业发展。重视农村服务业发展。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系统完备、结构合理、安全可靠、便捷高效、智能绿色、互联互通、普惠民生、国际竞争力强”的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现代、立体、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新型能源基础设施体系,推进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骨干输排水通道建设。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和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构建充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推进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发展。统筹发展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绿色制造、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供应链等,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工业、交通、建筑等节能降碳,发展节能环保等绿色低碳产业,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改造,提升绿色低碳技术、产品、服务供给能力。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短板补链、优势延链、传统升链、新兴建链。推动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推动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协同发力。构建以核心企业主导、相关企业配套的供应链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一体推动基础研究、重点研发、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平台载体、人才保障、金融支撑实现有效贯通,构建有利于传统产业升级、新兴支柱产业集群发展、产业竞争力提升、经营主体合作共赢、供需良性互动的现代化产业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