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为体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首页> 理论频道> 理论综合 > 正文

为体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人民日报2025-02-21 09:46

  作者:杨海滨(首都体育学院党委书记)

  国运兴则体育兴、国家强则体育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重视体育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指导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哈尔滨亚冬会是继北京冬奥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重大综合性国际冰雪运动盛会,是服务国家大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以及巩固扩大“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在体育强国建设征程上展现我国冰雪运动发展成就的重要平台。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加强国际体育交流合作,让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展现体育蕴含的奋进力量。习近平主席在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欢迎宴会上的致辞中指出:“冰雪运动的魅力,关键在激情和协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的当下,体育连接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愈发彰显。体育精神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引导力和凝聚力,既能够激发我国亿万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有助于促使人类在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从自由式滑雪运动员李方慧夺得本届亚冬会中国队首金,到五星红旗在赛场频频升起,“中国红”成为亚冬会上的动人风景。各国运动健儿们同场竞技,相互尊重、彼此鼓励,也生动诠释着体育促和平、促团结、促包容的理念。这些场景鲜明彰显了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反映了我国体育事业的价值导向和文化追求,彰显现代体育倡导的团结、和平、包容、平等理念,让世界各国人民充分感受到了体育蕴含的奋进力量。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向亚洲、向世界讲好中国冰雪故事,展示开放包容、文明进步的国家形象,为国际社会汇聚正能量,为人类合作开创美好未来注入强大动力。

  发挥体育推动中外交流合作的积极作用。习近平主席强调:“要携手应对各类安全挑战,为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贡献亚洲力量”“要携手共进、共谋发展,为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注入不竭动力”“要推动彼此包容共存、交流互鉴,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本届亚冬会的主题是“冰雪同梦、亚洲同心”,承载着亚洲人民对于和平、发展、友谊的共同愿望和追求。体育作为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具有跨越种族、国度等属性,在促进国际交流、民心相通上发挥着独特作用。1971年“乒乓外交”曾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世界外交史翻开新的一页,体育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新时代以来,习近平主席应邀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访问国际奥委会总部,参观英国曼彻斯特城市足球学院……将体育外交推向新高度。当前,随着体育强国建设持续推进,体育在中外交流合作中的价值和地位进一步凸显,为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作出了独特贡献。要积极推进多层面、多领域的体育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体育在国际舞台上的独特作用,让体育在公共外交舞台上有更多“唱主角”的机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亚冬会带来的各项成果。习近平主席指出:“从北京冬奥会到哈尔滨亚冬会,中国‘冰雪热’传遍大江南北,也为世界冰雪运动注入生机活力。”亚冬会不仅为世界再次奉献了一场精彩的冰雪运动盛会,也充分发挥了赛事的带动效应,助力经济建设、城市发展。从冰雪运动到群众体育,从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亿万人民践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展现出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健康中国。从百年前“体育救国”的时代呼号,到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的美好蓝图一步步成为现实,人民体育事业的发展进步,见证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不可阻挡的历史脚步。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继续大力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事业,持续推动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以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推进全球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人类体育文明的崭新篇章。

[ 责编:刘梦甜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自信之源》:寻古问今 简而意足

  • 四重叙事的思政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